一、描写知音难觅的古风诗词歌赋?
1. 白衣飞絮
2. 顾盼生姿
3. 眉波流转
4. 一舞倾城
5. 步步生莲
6. 明窗晓月
7. 繁华浮梦
8. 醉倚红楼
9. 笑看浮生
10. 鲜衣怒马
11. 妖颜惑众
12. 朱砂泣血
13. 酌墨风华
14. 妖颜惑众
15.相顾相识
16. 红线结缘
17. 携手相将
18. 碧落黄泉
二、关于知音难觅的诗句
关于知音难觅的诗句如下:
1、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2、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草原诗》。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敕勒川,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5、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草青青柳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高骈《边方春兴》。
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9、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安石《北山》。
10、律岁晚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轼《立春偶成》。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1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13、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鲍溶《塞上行》。
14、一川草青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练又发数枝花。――曹邺《寄刘驾》。
15、斜阳无睹看斜阳,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草原诗》。
三、形容 知音难遇的诗句
网上找的: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
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知 音 难 觅 四时皆为觅音时,为何知音来却迟?举杯邀月共销愁,奈何明月难解我心悲!星朗朗,意绵绵,苍茫天地间,知我者其谁!
诗经《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四、用哪个诗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人们常常用“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人们常常用“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还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汉・乐府诗《西北有高楼》)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