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毂翻译
《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毂》的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有人知道“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的解释吗?
释义: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白话译文: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现サ谩保献铀灾啦⒉辉度耍饫镏皇抢献佑谩靶崩辞康魉灾烙氲笔鄙缁崴灾赖牟钜煨裕⑶也鏊灾赖某恍杂敫浴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的解释: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踩打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器皿的作用
【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踩打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器皿的作用;建造房屋,墙上必须留出空洞装门窗,人才能出入,空气才能流通,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围绕一个轮轴,光看一个车轮,它亳无用处,一旦组合成车,它又有极大用途。一堆粘土孤立看来,毫无价值,但烧制成器皿,又能显现它的价值。就是摆在一边的门和窗,不将它们用于房屋建造,也是废物一堆。因此,客观物质总有其利用价值,就是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也可以化无用为有用。
【注释】: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 蜒垣以为器(3),当其无(4),有器之用。 凿户牖(5)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
(1)三十辐,共一毂:辐,车轮上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音gu,车轮中心的圆孔,车轴从当中穿过。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2)当其无,有车之用:无,指车毂中虚空的部分。正因为有了车毂中虚空的部分,(车轴才能在里面转动),才使车具有了运载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3)埏埴以为器:埏,和,揉;埴,粘土。揉捏粘土作成器皿。
(4)当其无:无,指器皿中心空的地方。正因为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使器皿具有了盛东西的用途)。
(5)户牖:门窗。
(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指事物的实体(如车、房屋、器皿等);无,中空的地方。“有”给人以便利,“无”便发挥出它的作用。这是老子辩证思想的具体阐述。道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现象界的一切也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正是因为有了车毅中空的地方供轴转动,车才得以行驶;正因为器皿中间有很大一块虚空的地方,才得以盛物;而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间的空间,就无法供人居住”所以这就是“无之以为用”。车、器皿、房屋这些实体都给人带来便利,这就是“有之以为利”。老子将“无”放在第一位,把“有” 作为第二位的存在,虽然有本末倒置之嫌,但却显示了老子辩证思维的特点。第一章所说的“有”和 “无”是用以描述“道”由形而上状态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超现象界,就本体界而言的;本章所说的“有”和“无”则是指现象界的实物,它们是两个年涵不同的概念。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理解:
人们把砍伐的木头通过加工,组合辐条和车毂制成的轮子,又通过挖空轮子的中心,就有车可以用。人们把已有的黏土通过揉捏,制成了泥质器物,又通过挖空这些器物的中心,就有各式器皿可用。人们把已有的土和木头通过搭建,建造了房子,又通过对房子门窗的开凿,创造出新的空间,就有房屋可以住人。
人们通过对已“有”的物体(木头、黏土、土石)进行加工制作,创造出了“无”东西(车轮、器物、土坯房),并对这些新东西进行适当的“无”处理(挖空车轮、挖器物、凿户牖),又衍生了新发展空间、新的用途(车、碗、屋子)。加工组合是一种创造,减损剔除也是一种创造,这就是有无相生。
每一个产品都是一体两面,一面是它的价值,另一面是它的使用价值。
所以使这个东西变“有”,就创造“利”。使这个东西变“无”,就是尽其“用”。
好比我们制造一辆汽车,从没有汽车到制造出汽车,就是“有之”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利”的过程。我们使用汽车并最终使用报废,就是“无之”的过程,就是消耗其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尽其“用”的过程。
【“从事于道者”类似规律的研究者(例如科学家),“从事于德者”类似规律的执行者(例如工程师)。这一章同时也引出问题,“道”、“德”、“失”真的平等么?也许在某些方面,“失”可以启发“道”,“道”可以指导“德”,“德”可以教化“失”,并且在生命方面都是平等的,但在构建社会和指引未来等利害方面这三者真正有平等么?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自身、环境、追求、文化等等方面不同,造就了“道”“德”“失”。所以“从事于道者”,要“同于道”。】
注意:
本章呼应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二章“有无相生”。
注释:
毂字本义: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埏,以土和泥,揉和。埴,黏土。器,皿也《说文》。器,使动、使。。为器、下同。
凿,穿木也《说文》。户,半门曰户《说文》。牖,窗户。用,可施行也《说文》。
译文:
三十根辐条制作一车轮,当车轮中心挖空,就有车可用。
揉和黏土制作器物,当器物中间被掏空,就有器皿可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门窗四壁被挖空,就有房屋可用。
所以,“有”创造了利,“无”物尽其用。
第十一章 创造的作用---无中生有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1、三十根幅条共与轴心部分连接,组成车的一部分。当还没有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通过选择创造出一个来供车使用。用黏土可以做成器皿。当还没有这个东西的时候,可以通过选择创造出做器皿的材料。门和窗是房子的一部分,当还没有这个东西的时候,可以通过选择创造出门和窗来供房子使用。所以,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利用现成的条件来满足需要。当还没有这个条件的时候,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去通过选择去创造这种条件来满足需要。
2、三十根辐条穿在一个轴毂上,留出空无处没有填实,才会有车轮
的用处。团弄泥巴做成陶器,留出空无处没有填实,才会有器皿的用处。房子里凿出窗户、门洞,留出空无处没有填实,才会有做居室的用处。所以说,实有有使用的便利,空无可以发挥它的效用。
现实意义:
同样的事情,因为行为人的思维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有些人是为了人类对目标的追求而研究、制造,有些人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制造。为了人类目标需要而研究、制造的人,他的制造理念、理想目标,都是从自然环境与人文发展所需而创造的。为了个人利益而制造的人是不择手段,这种人只要为了自己一己成仙,是不会顾及天下苍生的。所以,这种看似锦绣前程的发展,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行为的后果是及其可怕的。
这种可怕的后果,就是所有人不知道它的危害。它的危害程度已经到了你明明已是瞎子,你不知道,你明明已经是聋子,你明明在服毒自杀,你不知道,你明明已经是个疯子,你不知道,你明明是个盗贼,你不知道,你还以为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听到了心灵的呼唤,尝到了美味佳肴,自以为是个勇士,得到了稀世珍宝。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长篇大论]
通过老子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让我想到一本书《空杯的心态》这本书告诉大家不管干什么的时候都要把自己倒空,不要眼里心里都是自己,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多么聪明,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倒空才能装进去其他的东西,使自己更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