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什么意思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妙句之妙)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柯继承辋川庄是王维晚年隐居之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这是一个田园风光十分迷人的地方,王维为它留下了不少情景交融的美丽诗文。其中《积雨辋川庄作》一诗尤为后人激赏。所谓“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在这首诗中,又以这一联最引人注目:水田上空,白鹭飞舞,夏日密林,黄鹂唱和。丰富的景观,不同色彩、形态的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如同一幅鲜活的立体图卷。
诗人还在这幅图卷上浓浓地加上了两笔感情色彩:漠漠、阴阴。以叠字漠漠,形容水田宽广,视野已极苍茫;又以叠字阴阴,描绘夏季蔚然深秀的辋川密林,境界更觉幽深。两种景象,互为融合,极尽辋川景物深广之美。
这两句诗还生发过不少笔墨官司,与王维同时代的诗人李嘉 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是谁袭用谁的诗句,实在不好说。但宋代叶梦得认为:“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石林诗话》)清代沈德潜也认为:“不知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二字,乃死句也。”(《唐诗别裁》)我们仔细体味,“漠漠水田”、“阴阴夏木”确实比“水田”、“夏木”更生动更形象。
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什么意思
漠漠,这个词在古诗文中相当常见,在不同的诗文中词意也不尽相同;在本诗中既有“(水田)广阔貌”又有“(水田)密布貌”之意。这种用法见于唐.罗隐〈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广阔貌)看无际,萧萧别有声。”西汉.枚乘〈柳赋〉:“阶草漠漠(密布貌),白日迟迟。”西晋.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密布貌)。”水田,围有田埂,用以蓄水种稻的耕地。白鹭,又叫鹭鸶,鹳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阴阴,比喻树林枝叶茂盛而荫蔽覆盖的样子。夏木,这也是唐诗中常见的词组,它并不特指夏天的树木。春、夏、秋这三季,凡是枝叶茂盛的树林或树木均可称为夏木。因为“夏”字在古汉语中有“大”的意思。《尔雅》:“夏,大也。”《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毛传》训“夏”字曰:“大也。”
例如: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这是立夏时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此诗从其他的诗句中判断是描写初春时的情景(“绿垂风折[春]笋,红绽雨肥[春]梅。”、“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刘禹锡〈观棋歌送儇师西游〉:“山人无事秋日长,白昼懵懵眠匡床……商山夏木阴寂寂,好处徘徊驻飞锡。”这是秋天的时候。白居易〈村居卧病三首〉:“夏木才结阴,秋兰已含露……新秋久病容,起步村南道。”这是初秋的时节。笔者之所以详细分析“夏木”的意思,缘于现在大部分学者都因“夏木”一词判断此诗是夏天写的,而笔者个人见解,此诗是描写秋天的景色。因为北宋朝廷编纂的《文苑英华》书中,此诗题目为“秋雨辋川庄作”;南宋时期文人赵师秀编纂的《众妙集》中,此诗的题目为“秋归辋川庄作”。
此联的大意是:广阔而又如网布列的稻田上白鹭翩翩飞翔,枝叶茂盛的树木中有黄鹂在歌唱。
三、鸟或鸟名经常在古诗文里出现 归纳一下鸟古诗文中常常代表哪些意义
具体的鸟:
鹤,隐者的伴侣。
凤凰,高贵者的象征。
鸡,庸者的象征。
鸳鸯,夫妻的象征。
喜鹊,报喜者。
乌鸦,报丧者。
麻雀、燕雀,无志者或比喻微贱或器量志向小的人。
鹰、鸿鹄,志向高远者。
鹞、鸱,凶猛者。
鸮、猫头鹰,恶狠或凶暴的人。
雁,信使。
泛写的鸟,属于景物描写,来衬托主人公的感情。或愉快,或伤感,或离愁,或相思,要根据诗文具体来看。
四、‘鸟’在古诗文中常常代表哪些意义
鸳鸯寓意夫妻和睦亲密,青鸟象征着幸福佳音的使者,大鹏则是志向高远前途光明的代表,而凤凰和孔雀则常常象征着幸福和祥瑞......除此之外在古诗词中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中鸟及其个类也会透露出特定的意象,如“鸟宿池边树”“月出惊山鸟”等描述夜深寂静情境时它透露的是静谧和安静;而当“鸟雀”和“燕雀”两词出现在古诗词中是多象征着志向卑小苟且偷安
五、>一般诗句中黄鹂用何典故
并没有特殊的典故,一般常引用有关“黄鹂”的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春怨》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唐·欧阳修《啼鸟》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晏殊《破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