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蟋蟀古诗十九首?

2023年01月28日 10:56:021

蟋蟀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里有关蟋蟀的诗《东城高且长》,全诗是: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描写蟋蟀的诗句有哪些

1、《水调歌头・中秋》

年代: 宋 作者: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X,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砦越鳌

2、《蟋蟀》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赏析:《蟋蟀》因岁暮将至,蟋蟀在堂触发了人生时光的感受,表达了珍惜时光,不应虚度的感情。但是,在及时行乐和勤于职事两个方面,诗人主张“好乐无荒”,表现的是一种士人的立身行事的态度,内心的警惕时时有所告诫,倒显示了比较典型的士大夫品格。

3、《秋兴》(陆游)

蓬蒿门巷绝经过,清夜何人与晤歌?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

传家产业遗书富,玩世神通醉脸酡。

如许痴顽君会否?一毫不遣损天和。

翻译:

很少有人经过拜访的门巷长满了蓬蒿杂草。在这清和的夜色里有谁和我亲切的歌咏呢?

蟋蟀感知到秋天的气息,早早的鸣叫起来。芭蕉叶子,浓荫遮蔽,密集的雨点落在上面发出声响。

家传的产业只有丰富的藏书,与世浮沉的秘诀便是沉醉酒乡脸色发红。

如此痴顽您能领会吗?这可以毫不费力地保全天然淳厚的本性啊。

4、《古诗十九首》

年代: 汉 作者: 汉无名氏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译文: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从曲折绵长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四野茫茫,转眼又有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犹如动地般的吹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在怅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也会让人苦闷。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那燕赵宛洛之地本来就有很多的佳人美女,美女艳丽其颜如玉般的洁白秀美。穿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练习筝商之曲。这声音多么使人悲伤啊!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声竟似骤雨疾风,听起来分外悲惋动人。由于听曲动心,不自觉地引起遐思,手在摆弄衣带,无以自遣怅惘的心情。反复沉吟,双足为之踯躅不前,被佳人深沉的曲调所感动。心里遥想着要与佳人成为双飞燕,衔泥筑巢永结深情。

5、《夜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

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蟋蟀诗》

年代: 唐 作者: 罗隐

顽t毙芳,吹愁夕长。屑戍有动,歌离吊梦。

如诉如言,绪引虚宽。周隙伺榻,繁咽夤缘。

范睡蝉老,冠峨q好。不冠不q,尔奚以悲。

蚊蚋有毒,食人肌肉。苍蝇多端,黑白偷安。

尔也出处,物兮莫累。坏舍啼衰,虚堂泣曙。

勿徇喧哗,鼠岂无牙。勿学萋菲,垣亦有耳。

危条槁飞,抽恨咿咿。别帐缸冷,柔魂不定。

美人在何,夜影流波。与子伫立,裴回思多。

《蟋蟀》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声异蟪蛄声,听须是正听。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

虽不妨调瑟,多堪伴诵经。谁人向秋夕,为尔欲忘形。

《蟋蟀》

年代: 宋 作者: 艾性夫

不从草际伴啼Q,偏逐西风入我床。心事甚如愁欲诉,秋吟直与夜俱长。

一年时节虫声早,半树梧桐月影凉。忆得重胡衰柳下,健儿笼汝斗斜阳。

《齐天乐 蟋蟀用姜白石原韵》

年代: 近代 作者: 王国维

天涯已自愁秋极,和须更闻虫语。乍响瑶阶,旋穿绣闼。更入画屏深处。喁喁似诉。有几许哀丝,佐伊机杼。一夜东堂,暗抽离恨万千绪。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试问王孙,苍茫岁晚,那有闲愁无数。宵深谩与。怕梦稳春酣,万家儿女。不识孤吟,劳人床下苦。

《蟋蟀》

年代: 宋 作者: 仇远

蟋蟀一何多,晓夜鸣不已。居然声相应,各为气所使。

零露聊饱蝉,落叶才庇。秋风满庭砌,安能久居此。

愁声不欲听,我听差可喜。平生胜负心,一笑付童子。

《蟋蟀》

年代: 宋 作者: 郭印

秋虫推尔杰,风韵太粗生。衰草年年恨,寒砧夜夜声。

轴闲催妇织,衣薄念夫征。谁谓心如石,欹眠不挂情。

《闻蟋蟀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蒲寿k

煎煎促谁织,机杼咽空林。何处露q下,入人秋思深。

清灯一线泪,孤枕百年心。此意知谁会,悠然太古音。

《闻蟋蟀有感》

年代: 清 作者: 范姝

秋声听不得,况尔发哀闻。游子他乡泪,空闺此夜心。

已怜装阁静,还虑塞亘深。萧瑟西风紧,行看霜雪侵。

危条槁飞,抽恨咿咿。别帐缸冷,柔魂不定。(唐代罗隐《蟋蟀诗》)

声异蟪蛄声,听须是正听。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唐代齐己《蟋蟀》)

蟋蟀一何多,晓夜鸣不已。居然声相应,各为气所使。(宋代仇远《蟋蟀》)

秋虫推尔杰,风韵太粗生。衰草年年恨,寒砧夜夜声。(宋代郭印《蟋蟀》)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宋代陆游《秋兴》)

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

|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

|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赋》中有“清戎绵幕,无异蛛蝥之网,弱卒锁甲,无异螳螂之卫”;古人扬雄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宋元明的《蚕书》、《艺桑总论》;清朝的《蚕桑辑要》;后魏的《齐民要术》;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据《中国农书》记载,我国古代放养白蜡虫首次被国外知晓的是英国耶稣传教士N.特里高尔特,他在1651年对此做了记述。此后消息传到了欧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将白蜡样品连同白蜡虫从上海送到英国供作研究。1913年,美国的E.H.威尔逊特地亲临我国,对四川的白蜡进行了考查。由此可见,昆虫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际民间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来作装饰品和玩具,“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记录于《益州方物记》中;在《癸辛杂识》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几丁虫也同样被用于装饰品,陈常器的“吉丁虫,甲虫也,背正绿,有翅在甲下;出岭南宾澄诸州,人取代之,令人喜好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