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童的古诗全文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一副是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缝制了画囊,用玉做成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把书画摊开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宗华的《斗牛图》,拍手大笑着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的夹在两条大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的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记得关注❤
二、跟牧童有关的诗句
《初秋梦故山觉而有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陂水白茫茫,草烟湿霏霏。
牧童一声笛,落日无余晖。
遥山已渐隐,村巷亚竹扉。
老翁延我入,苦谢柿栗微。
幸逢岁有秋,一醉君勿违。
念此动中怀,命驾吾将归。
《秋思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
九衢不是风尘少,一点能来此地不?
《杂感》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老子倾囊得万钱,石帆山下买乌犍。
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
三、关于牧童的古诗有哪些写两句
关于牧童的古诗有:
1、《牧童》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翻译: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牧童诗》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3、《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4、《村晚》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5、《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6、《题画》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翻译:乡村傍晚雨后初晴的天空格外明朗,桃花映照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
放牛的牧童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只看见远处牛背上有一只鸥鸟,正睡得香甜。
四、牧童古诗的课本剧怎么写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还通过描写(牧童饭饱之后不脱蓑衣便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心境。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悠悠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诗。前两句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意思是: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全诗如下: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对应每句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