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这首古诗中描写
山行_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高瞻远瞩出自哪首古诗
高瞻远瞩
gāo zhān yuǎn zhǔ
〖解释〗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三、告诉我们只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古诗句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月》)
四、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古诗名是什么?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简要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五、远方来客 仪式 古诗
欢迎远方来客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杜甫《客至》 与故友席间畅谈家常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孟浩然 《过故人庄》 与同学离别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思念亲人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静夜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王建 《十五夜望月》
六、"站的高看的远"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扩展资料: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登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