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元日)整首诗的篆书的写法?
用篆书查询。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二、爱国诗句毛笔书法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爱国小篆如下:
三、什么是小篆?
小篆又叫作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根据这种说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赵高、胡毋敬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但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渐演变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限。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书写不便,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所以从春秋起就开始简化,到战国就明显加快,李斯等人不过是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广而已。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沼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
四、小篆起源于哪里?
古代书法文体之一。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勻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 山刻石》残石,即为小篆代表作。
五、小篆是什么?
小篆
是秦代篆书。秦始皇统一六国
后,为适应其政治经济集中统一的局面,还实行
了统一度量衡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
所谓“书同文”,即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
文字改革,也是篆书的第二次规范化和统一化。
但这次更突出的特点是简化,即以周代的籀文为
基础,保留其笔画、结构较为简单的字,简化其
笔画和结构繁复的字,正如《说文解字•叙》所
说:“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
是也。”从小篆的审美原则来看,与籀文、石鼓
文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以笔画遒劲、圆转、婉
丽、平稳、端正、均衡、对称为主,其传世的代
表作是《泰山》、《峰山》、《琅琊台》等刻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