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别离》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通过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表现远别离的悲哀,并从故事中引出“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说明人君失权的后果。“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全诗议论、抒情和情景描写穿插得妥帖自然,以娥皇女英事开头,又以其事作结,既保持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又令人领略了悲剧式的崇高之美,艺术手法与诗歌主旨并行不悖,体现了李诗行云流水的风格。
李白《远离别》的诗歌体裁:七言古诗
送别诗的感情特点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写作特点:
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所含情感: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来源百度百科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李白一生,仗剑远游,行踪无定。“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明・刘楚登:《太白酒楼记》),而大起大落的非凡际遭又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结识了太多的名流侠士、官宦庶民,又极不情愿地辞别过数不清的故旧知己、好友亲朋。几乎每一次相逢都是一个传奇,每一次吟别都是一支绝唱。李白的理想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极为矛盾复杂,集儒道释墨于一身。一方面,他崇尚儒家道统,一方面,却又宣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一方面,他愤世嫉俗,欲隐居山林,返于自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大有“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的古道热肠。因而,他的人生哲理既有超脱消极的因素,亦不乏“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这种复杂的人生观也同样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品尝这些绝妙好诗,也似乎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之中,令人“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李渔・《闲情偶记》)也。一、壮别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很少看到眼泪,更不用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诗人豁达大度、豪爽俊逸,唐代诗人魏颢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张口状)如饿虎”,不似多愁善感之辈,故虽感情丰富,视友如亲,但离别之际,决不会“儿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扬进取之勉。如《渡荆门送别》一诗,便是壮别之代表。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这些送别诗,缘情依景,依依惜别中见得豪放,恋恋不舍中深蕴壮怀。二、醉别李太白嗜酒好月,人所共知。诗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坦言 :“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一说,盖酒月二物乃诗人一生之寄托也。李太白豪侠孤傲,嗜酒如命,唯月是爱。但他并不是那种“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消极入世者,也没有“一醉解千愁”的动因。他坚持“人生达命何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的主张,深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征。这在他的送别诗中可以得到印证.三、惜别李太白一生游历南北西东,朋友甚多,与达官贵人,好友亲朋,山野村夫,隐逸之士,甚至黄发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咏,几乎所有的相聚都让诗人喜中从来,而每一次相别又使诗人依依不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比李白长12岁,相识时,孟浩然已名满天下。两人十分投缘,情深谊重,遂成至交。老朋友要赴任扬州,乘船而去,其船在长江上越行越远,以至于完全看不见,诗人还伫立远视,望着那东流的一江春水,迟迟不忍离去。这是怎样一种情感,这是怎样一幅画图。景色艳丽谐和,如仙境佛地,赏心悦目;友人仙风道骨,如同黄鹤,在百花吐艳的春色之中飘然而下,“之广陵”大显身手。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不管怎么说,离别总不好受,何况是好友相别。因而,“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人之常情了。稍后的边塞诗人岑嘉州是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儒将,他与朋友离别时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联传之千古;刘梦得为逃难贬谪之吏,他与柳宗元在衡阳路别时,发“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之叹,亦为绝唱。此三联,虽然送别友人时各自的情感不同,却都是惜别,表达效果则可谓异曲同工。读这样的送别诗,如步入桃园仙境,置身玉宇琼楼,无愁无怨,无悲无嗔,只觉得雅致,只觉得谐和,只能感到“情”与“景”,“思”与“境”的最完美的统一。
题纳:分析李白的背景----由背景引出诗人性格----由诗人性格分析他的送别诗与旁人的不同之处----最后重点分析诗人三到四首比较著名的作品来证明你的论点。论点:李白的送别诗豪迈大气,脱离了以往悲谅的气氛 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游侠诗所不同的美学意义。李白的送别诗突破这类传统题材的“悲怨”情调,不仅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而且借题发挥,“出新意于法度之外”,把惜别之情同评判现实,表现人生的各种体验结合起来,拓展和加强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力度,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他的送别诗标新立异,一枝独秀,写的笔酣墨畅、情真意醇,气势恢宏,俊逸舒放,一扫古代送别诗感伤的阴霾,为送别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以《赠汪伦》为例。《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峰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无疑是李白了。 李白的诗今存九百多篇,而写送别的诗歌合计有一百三十二篇,约占七分之一。 他的送别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纵观李白的送别诗,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良好范例,在李白许多杰出的送别诗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并提出自己理想生活的要求,因此他的送别诗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分。正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对于李白送别诗的评价多精辟!白诗所以无敌,即在其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下面不揣孤漏谈谈浅见。 一、“豪”中有“悲”的特色 李白的送别诗透过“豪”的表面,见到“悲”的实质,他的送别诗豪则豪矣,其所表达出来的则是极为深沉的悲感。如《远别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无不如此,无不是以豪语表达悲感,豪中见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这就是李白送别诗个性的一般特征。 李白作品中的“豪”与“悲”实为诗人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