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正编出版已经一百年了,修订本也已经出版三十多年了。近几十年间中国辞书事业突飞猛进,出版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大中小型各种门类的辞书先后问世,对《辞源》形成了挑战和竞争之势。《辞源》的读者对象也与往日有别,他们阅读研究古典文献时,会有更多的疑难问题要从《辞源》中寻求帮助。加之《辞源》在字形、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还存在某些问题与不足,《辞源》修订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修订《辞源》对于维护品牌地位,发挥《辞源》的学术优势,推动新世纪辞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务印书馆用了8年时间修订《辞源》,回顾和讨论《辞源》修订编辑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今后其他大型辞书修订应有借鉴意义。
一、《辞源》的修订与流程
(一) 《辞源》的修订
《辞源》首开现代大型综合性汉语辞书编纂的先河。《辞源》编纂始于1908年,1915年正式出版,400万字。1931年出版续编。1939年出版正续编合订本。全书共收单字11 024个,复词87 790个,合计辞目98 994条,700万字。
1958年,根据分工,商务印书馆对《辞源》内容作结构性调整,《辞源》自身作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供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使用的参考书,用于解决相关的疑难问题,将有关现代知识的条目归入《辞海》或《现代汉语词典》。随后对《辞源》进行了全面修订,由于客观原因,这次修订时间长达二十余年,从1979年至1983年分四册由商务印书馆出齐,以后又陆续出了两卷本、单卷本,深受社会各界读者欢迎,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从1979年出版《辞源》修订本第一册到1983年四卷本出齐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无论是从辞书修订周期、读者需要,还是从《辞源》本身而言,都要求我们对《辞源》作进一步的修订。
《辞源》修订本是一部收录古代词语的大型综合性辞典,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修订《辞源》时必须清楚《辞源》区别于同类型其他辞书的独到之处,并把这种独特之处反映在有关编纂体例和编写之中,确定《辞源》在辞书领域内的独特地位。根据《辞源》的特点,理顺源流,重在溯源,突出探求词语来源,包括语词条目义项的始见例和名物百科辞目义项的理据,努力实现《辞源》有源的特色。在加强古代百科,适当增补古代百科方面辞目的同时,要与侧重于现代百科的《辞海》和侧重于历代语词的《汉语大词典》保持一定的距离。
《辞源》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面貌与特点,历次的修订都在原有体例、格式和要求的基础上增补、订正,有所创新。《辞源》修订后仍是“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功能除了“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遇到的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见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辞源》修订本的出版说明)之外,还考虑到它以语词为载体整理和贮存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知识库的作用。
《辞源》要达到“以现代语言文字学理论为指导,遵守国家统一制定的语言文字法规,借鉴吸取三十多年来辞书编纂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充分利用计算机提取语料,并搜集近现代学者关于古籍整理的优秀成果作为修订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辞源》的学术品位、技术质量”(见《辞源》修订方案。见《辞源》第三版修订手册)。因此,《辞源》的修订既要着眼辞目的准确、完善,更要关注各辞目之间的关系和全书的整体面貌。
(二) 《辞源》修订的流程
大型辞书收字多,内容丰富,修订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易展开,流程显得格外重要。巢峰就曾说过“三分修订,七分管理”的话。
《辞源》第三版历经8年的修订工作,大致分两个阶段:2007—2010年是准备阶段,准备研究资料、文献语料,将铅排本改为激光照排版,完成语词百科分类,以及编辑、编务的培训等。由项目组完成修订方案、体例与资料准备。2011—2015年为第二阶段,拟订并完善修订方案,聘请主编、分主编和修订人员,完成修订体例,完成试修订,修订工作全面展开。项目组采取通修通审与专项修订双管齐下等措施,通修与百科专项、注音专项和字形字头专项紧密配合。为保证修订质量和进度,《辞源》修订采取了多项创新的模式。
《辞源》延续编纂以来一贯的模式,历次修订都由主持人负责。不同于以往都由商务印书馆聘请主持人全职编纂或修订《辞源》(如初编陆尔奎,续编方毅,增订本傅运森,修订本吴泽炎、刘叶秋等),2011年初,聘请何九盈教授、王宁教授、董琨研究员三位主编负责此次修订的整体方案、体例制定和试修订审稿,这三位专家都是兼职的,对稿件进行终审,对修订质量全面负责。
2011年,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知名专家20余人,担任语词12集和百科各组的分主编,并围绕分主编组建起一个一百余人的修订队伍,分集包干。
根据“以条为纲,条块结合,块并入条,及早统合”的指导思想,《辞源》新版修订实行全程大流水作业。
《辞源》修订总体上以12集为纲,由12集分集主编负责。专项修订的百科条目、注音、字形字头与增补的内容,完成后归入12集统稿整合。修订人员分三部分,即主编、分主编与修订人员、责任编辑与资料人员。从试修订开始,明确了层层配合的工作模式。具体说,各集修订人员负责该集内容修订中的疑难点;分主编组织该集修订、运转工作,并做该集初审。责任编辑与资料人员为分主编服务,提供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稿件的编辑加工等。责任编辑还负责跟进整集稿子的流转。这条流水线重中之重在分主编,实行大流水作业,先完成的先交稿。修订稿完成后由分主编审稿、签字,进入审稿专家审稿,最后主编定稿、签字,交给责任编辑加工。先完成的先发稿,根据各集进度流水作业。编辑部全力关注运转,监控修订中发生的问题,不断发出修订、编辑加工完成的稿件。
二、修订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的修订方案和完善的体例,是修订辞书全部工作的基础。辞书的编写者和修订者心中一定要想着读者,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这个辞书需不需要编,这个字或辞目能否被查到,或解释明白了没有。简单说,就是每本辞书要有目标和实施方案,与同类辞书相比有自己的特色,能最大限度满足主要读者需求。
《辞源》修订本的阅读对象确定为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既能满足一般读者的查考需要,又能成为文史工作者的必备参考工具书。所以收词的范围是“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见《辞源》修订方案。见《辞源》第三版修订体例)。鉴于辞书的延续性特点,新的修订的重点在语词探源和百科辞目增补。
《辞源》修订突出了学术领航的理念。一是以现代语言文字学、辞书学与文献学理论为指导,从古代文献的知识本体与语言事实出发,求真务实,保证质量。二是收集和整理资料,并充分使用,这是《辞源》修订第一位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商务印书馆投入资金购置了《四部丛刊》《四库全书》和《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全文检索系统,以及全套纸质版《续修四库全书》。
(一) 收词立目
《辞源》编纂与修订工作的两个重点是选词立目和解词释义。每一部辞书都有确定的收词范围。收词好坏的标准是能否满足主要目标读者的查阅需求,是否方便查阅。
控制辞书的规模,以修订为主,以增补为辅。以条目的义项为基础,对《辞源》近10万条目进行意义分类。梳理《辞源》辞目系统和释义系统,有针对性地增删调整词目,斟酌推敲释义,提高修订质量。《辞源》增补字头和辞目应符合以下原则:
一是根据《辞源》内在封闭性的原则,增补缺失的字头、复词和义项。书证中出现的、有解释必要的字、复词,在现有修订本字、辞目中未出现的和参见落空的都尽量补齐。
二是根据《辞源》辞目系统性的原则,增补缺失的复词或义项,以保证知识点的平衡。是否缺失,应在语料库和大型类书中查检。
三是鉴于《辞源》修订本的百科辞目是比较薄弱的类别,如典章制度、经籍学术、文学艺术、职官名、文献名、器物名等,需要重点复查,拾遗补缺。
根据编写宗旨确定收词范围,主要是厘清辞书收或不收的界限。《辞源》除收录古代语词外广收古代人名、地名、器物和古籍名,而《汉语大词典》却很少收人名、地名,这是由辞书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辞书的收词原则是大型辞书充分选收,中型辞书从宽选收,小型辞书从严选收。在确定辞目范围的同时,编修方案提出各门类的辞目在本辞书条目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确定选收条目的控制数字。
(二) 释义书证
释义是辞书编纂和修订的主要内容,要求准确可靠。释义必须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对辞目的内涵、外延高度概括、浓缩,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不应缺少的知识,是辞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知识性方面说,辞书的释义应反映当前学术研究的水平,释义和书证相匹配,注意科学性和知识性。从语言方面说,辞书的释义不同于学术论文、专著等,通常用辞书体、辞书语言、辞书风格等来表述。
归纳和修改释义时应避免出现两类情况,一是不顾及所编辞书编写体例和书证材料,随意编写或修改,释义过宽或过窄。二是语言啰唆、长篇大论,或者是口语式的。
做好《辞源》辞目的释义,除了要有很好的文献功底,还要熟悉释义原则和释义模式。辞书一般用同样的叙述方式来解释同一类语词,但不能为了统一、规范而强求一致,否则整齐是整齐了,可是流于机械,失去了表述的生动性,也可能丢掉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辞源》百科条对同一层次的植物、动物的解释,在基本元素之外,还应充分体现该植物、动物的特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释义语言要简单朴实,不用套话、空话,不要有“水分”,删去释义中一切不提供实在知识的文字。释义尽可能概括,客观介绍,要言不烦。对于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诸说并存,也可以以一说为主,兼述他说,均不加褒贬或评议。写稿人个人与众不同的见解与观点,或者没有书证、没有成为定论的一家之说,一般不写入辞书。避免使用具有褒贬色彩的词句。
在资料的基础上,对《辞源》已有辞目的释义和书证修改、订正,内容包括:核对文献名称、卷数等各项信息,改正与典籍不符之处。对已有辞目的释文逐字逐句推敲后,去除其中证据不足的内容,并改正其中知识性错误。改正辞目、释义与书证相互矛盾之处,使其相互适应。搜集语词和百科方面有定论的最新知识,替换已被否定的陈旧说法。释义的改与不改都要慎重,删除或替换辞目要有充分的理由。务必注意避免显误,尽量保证不增加新的错误。
《辞源》的释义可直接下定义或加概括语,对无概括语可加或难于加概括语的人名辞目,可采用先叙时代和籍贯,再叙事迹的表述方式。
辞书释义模式指释文的行文次序,即释义内容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语词条目的释义模式,一般为(字头)辞目—注音—释义—书证。有些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还规定在释义前要加上语体标志,如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等。有些专科词典也有学科标志,如动物、植物、药物、音乐、物理、宗教等略语。
有些辞书的释义还可能考虑符号标记,如代字号“~”,平行号“‖”,斜线号“/”等。语文性辞书和综合性辞书的语词部分,应对单字、复词、成语、典故等辞目类型作出规定。专科辞书、百科辞书,应对术语、学说、学派、人名、地名等辞目类型作出规定。
《辞源》释义所依据的资料和书证信息等,应该在稿末另行详细注明,以备审稿、编辑加工时核对资料之用。写稿人、审稿人等在稿纸右下角指定处签名。这是很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审稿人或编辑将无法核对咨询,无法修改,增加审稿、编辑加工的难度,严重影响辞书质量。
三、对编辑的要求
相对来说,大型辞书的字数多,动辄几百万甚至千万字以上,内容丰富,涵盖多个门类,辞目庞杂。要把它们一一地排列得当,注释准确,既讲求理据,又要晓得变通,宏观上以简驭繁,微观上不惮琐细,很不容易。因此,认清大型辞书的特点,编辑才能更好地完成编辑工作。
(一) 编辑应一专多能
编辑辞书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学科多,知识密集。编辑加工辞书还是一项很不容易出成绩,却很容易出纰漏的工作,常常是费力不讨好。编辑开始编辑加工前,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辞书的生命在于质量,特别是大型辞书,影响着几代学人。
辞书稿容易出现辞目重复、释义前后不一致等。为提高辞书编辑加工能力,编辑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有些类似全能运动员。就某一方面的水平,全能运动员不如专项运动员,但全能运动员各项都要求比较好,不能有明显的 “短板”。无论是语言基本功还是百科知识面,编辑都应既在某一领域专而精,又对普通知识广而博。一专多能,提高学术修养是辞书编辑的第一步。
辞书编辑加工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技能,如《辞源》的内容,几乎涉及全部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化知识,对修订者知识结构的要求相当严格,对编辑要求更高。编辑不只是要具备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古代百科知识、古典文献知识等。
编辑应在辞书编写前或编写中就介入工作。辞书稿件加工时要通盘考虑,有整体性观点和宏观的眼光。编辑要对所编辞书的性质是语词、百科,还是语词兼百科,定位是规范还是描写,读者对象是中等文化、中小学生,还是教师、专业研究人员等充分了解和把握。
编辑加工辞书前,要做细致的工作。在熟悉所编辞书的定位、读者对象的基础上,编辑进而对收词立目、各类辞目比例、插图、相关信息等整体面貌进行了解,如《辞源》收字的范围,立目的原则,插图的数量等,进一步熟悉和把握编纂体例。对发稿步骤和顺序的安排,如插图、附件的发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总之,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 编辑应熟悉体例特点
辞书编辑工作中会遇到许多专门术语,编辑必须首先熟悉。常用的几组基本术语如下:
字头与辞目。《辞源》类大型辞书都是以字带词,字头和辞目是辞书注释的对象。字头是单字,辞目是词或词组,含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固定结构。
收词与立目。在文献典籍等有关资料所涉及的大量词语中,挑选能够成为辞目的词语。与本辞书的性质和规模相称的词语,才收录作为注释的对象,这是收词。立目是确定辞目应该采取的形式。要从编排和查检的角度出发,考虑读者是否会查以及是否易于查到,避免编写者主观的编造,或只站在编者的立场上考虑科学性、规范化,而不去考虑约定俗成的原则。
主条(正条)与副条(参见条)。主条是副条的对称,是有独立的释义,不依赖于其他辞条即可理解其内容的辞条。副条一般是没有释义,或释义较为简略,需要参见主条方能理解其内容的辞条。
成套词与成对词。指根据概念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联系而结合在一起的一套、一组或一对词。通常分为:纵向关系辞目群,指具有同一关系或主从关系的概念所构成的一组辞目。所有一切别称,包括全称、简称、原名、旧称、通称、俗称等,与正式名称的关系都是同一关系,以主条和副条的方式处理。具有主从关系的概念,可以以属概念为主条,以种概念为副条,按照主条和副条的格式处理。横向关系辞目群,指具有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同义反义关系的概念所构成的一组词。具有横向关系的辞目群,可以以属概念为领条,交叉概念、并列概念为属条,按照领条和属条的格式处理。同义概念往往构成成对的辞目,用 “同某” “某的别称”等格式来表述。平面关系辞目群,指彼此之间虽无纵横关系,但在结构平面上可编织成许多网点的一组词。这些词也称相关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处理时需要注意互相呼应,用语一致,既有联系,又无不必要的重复。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辞目群,可以交叉存在,往往需要将有关词语放在一起,统筹安排它们的内容和写法。就《辞源》来说,既要考虑辞目内部系统的现有配套词问题,还要考虑各类辞目的层级平衡问题,按照古代文化知识系统的分类,适当增补见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词语。
(三) 编辑应团结协作
大型辞书可能有两个或更多责任编辑,《辞源》修订本有十二三位编辑。《辞源》第三版有编辑、编务近二十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人参与审读或专项检查等。所以,大型辞书的编辑工作要求编辑具有协作、配合能力,有问题要经过协商,及时处理。
编辑辞书工作是出版业中最难的一项编辑工作。编辑既要有编写能力又有编辑加工能力。在初次接触辞书稿时,新编辑可能会有无从下手之感,不知道应该做哪些编辑工作,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或者缩手缩脚,或者大刀阔斧,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编辑要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了解辞书稿件的特殊性。如《辞源》有引书书证的,编辑一般应核对原文,至少对其中有怀疑的地方,一定要核对原文。要有吃苦和奉献精神,编辑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来不得一点浮躁。
《辞源》涉及古汉语语词的音韵、训诂和古代百科等几十个门类,知识跨度大,语词需考虑起源和流变,百科又涵盖天文、历法、建筑、官职、人名、地名等,比一般辞书稿规模大,内容杂,项目琐碎。有的编辑精通音韵训诂,有的精通天文地理,有的可能就不熟悉音韵训诂、天文地理了,要扬长避短。
四、编辑加工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注意系统性和时代性
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应把整部辞书看作一个大系统。在对辞目提出增补时坚持系统论思想,注意辞目相互间的照应。处理义项排序问题时也坚持系统原则。如《辞源》释义,先列本义,再列引申义,再列通假义,最后列姓氏义。处理同一字头下的音义关系时贯彻“音义契合,古今贯通”理念,坚持字形、注音、释义三者互相求的系统性原则。处理同一部首内部词与词的关系时坚持系统论,强调互补性。
辞书编写有时代性,辞书编辑加工也要有时代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辞书和现在不同,五六十年代的辞书与现在也不同。我们这个时代编纂的、修订的就应该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如《新华字典》,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过去例句后都用小黑点断句,现在改用句号。过去用浅近文言,现在尽量用白话释义。《辞源》在历次修订中,从收词、释义到书证,都尽量从时代性上予以考虑。辞书中的地名时代性变数最大,行政区划的沿革、变迁是大型辞书每一次修订都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 重视体例细则
辞书以字头、辞目为单位,看似谁也不挨着谁,相对独立。其实字与字,辞目与辞目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内部自有规律和系统。编辑加工时,编辑要对条目逐字逐句地读,不能放过一个标点符号和任何疑问。要多问为什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多查、多记、多思考,不断强化对辞书编纂宗旨和体例细则的理解,而且要翻来覆去地联系着审读,对比着研究。编辑要很好地把握辞书形音义内在的规律,找出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编辑要熟悉编纂和修订方案体例,如《辞源修订方案》,并把体例细化。如释义行文术语的统一,什么情况用“也作”“同某”,引书体例哪些需要出年代、作者,哪些只需出书名、篇名、卷次、章回等。
编辑加工过程中涉及释义内容的改动,包括义项的增删、调整顺序或改动部分字词等,编辑必须记录并经主编或作者确认。要注意改动书证的内容,增补新书证的,记录原书证时代,新征引文献的书名、版本、时代。删除书证的,记录原书证时代、书名。替换书证的,记录原书证时代,新征引文献的书名、版本、时代。编辑加工时确定辞目之间在内容上的交叉问题和处理原则。要注意辞书的正文内容与参见、参阅的协调,妥善处理字头、辞目、汉语拼音或注音字母,以及释义、书证等。形式上注意义项序号、音项序号等。编辑就辞书中会较多出现的词语,包括术语、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可编制统一用语表或统一用语举例。
总之,编辑要非常熟悉以下三个材料。一是辞书编纂或修订方案。它包括编纂或修订方针,读者对象,性质和规模,选词的范围和原则,注音体例,释义的原则和体例,书证的引书表,插图和附录,编排和索引,以及字体、字号、开本等。二是辞书编写体例和样条,包括详细规定选词立目的标准,解词释义的模式,提供各种类型的样稿。三是辞书编辑体例,即编辑人员的工作体例、工作原则及流程。明确分工和职责,并建立撰稿、审稿、定稿、核对资料、编制索引等制度,保证各道工序环环紧扣,有计划、有节奏地衔接进行。
《辞源》修订和编辑加工中,要求编辑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熟读《辞源修订方案》和修订体例。以这两个文件为依据,对修订稿进行编辑加工。注意专名线:书名、篇名用专名浪线“ ”,人名、地名、朝代名用专名直线“______”。数字序号的使用,按《辞源》修订本原有格式。释义术语“表示”“指”用来指明辞目的非字面意义。“表”用来指明辞目的语法用途。“犹”“犹言”表明用意义相近的词语解释条目,“犹”“犹言”后面的解释词语不加引号。
二是关注行文方式是否符合《辞源》行文要求,文字是否通顺,增补的书证与释义是否契合。释义术语按照辞目性质和释义需要来使用,力求贴切和一致。如“称”“某某名”“叫”表明事物或行为的名称,主要用于名物百科辞目释义定名,如“上厅行首”“上元舞”“三拜”等。
三是全面核查书证。版本异文、同名异形(指字形、词形)的辞目,注明“同某”,“即某”,“也作某”“亦作某”“或作某”。“同”后之“某”一般为主条,“也作”“亦作”“或作”后“某”一般为副条。 如“桮圈”,同“杯桊”“桮桊”。说明某条目用为他义注明“借指某”,“也指某”。如“杯杓”,酒杯和杓子……借指饮酒。又如“觞酌”,饮酒具。也指饮酒。
四是注意辞书释义术语的使用。如《辞源》常用“古称”“时称”“旧称” “后称”。它们都表明时间。“古称”所表示的时间,上起先秦下迄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时称”表示当时,即书证所涉人或事所在之时代的称呼。“旧称”表示某条目以往的称呼或说法。“后称”表明某辞目后来发展出新意义。
内容相同的条目,一般只在一条下加以详细解释,列举书证;另一条下则注明“见‘某某’”条,以免重复。如“吴越同舟”,注明“见‘同舟共济’”。
内容近似的辞目,一般只在一条下详加解释,他条从略,注明“详‘某某’”。如“大乔”条后注明“详‘二乔’”。“详”“见”“参见”等相关条目的照应,做到没有遗漏,不互相矛盾。如果涉及其他编辑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应及时通报,或做好标记,由专项检查时统一处理。
内容相关的条目,可以互相补充参考的,注明“参见‘某某’”条。如“外水”为水名,与地名“彭亡”条有关,故于“外水”条后注明“参见‘彭亡’”。有的条目为了提供参考数据,在解释和引证之后,注明“参阅某书”。如“博硕肥腯”,“参阅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五是灵活处理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如《辞源》编辑条例,(1)新的书证一般不晚于1840年。如新的书证收有1840年以后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可直接删除。但像影响大,时代也不太晚的陈澧、曾国藩、俞樾、孙诒让等大家的书证,可予保留。(2)根据《修订方案·引书格式》,凡书前应加“旧题”者,一律照加,不能省略。(3)错别字,部分古体字或俗体字(如“法”作“灋”、“地”作“墬”、“燕”作“鷰”),讹字(如“锻”作“”),衍文,夺字,繁体字错写成简体字(如“幣”作“币”、“漢”作“汉”),一律改正。(4)用错标点符号者及时改正,未标者及时补上。
六是根据《辞源引书格式》对新增书证进行认真检查,做到基本统一。《辞源引书格式》未涵盖的新增补文献,也应按照《辞源》惯用的格式书写。
涉及字头、字形、注音等问题,编辑可直接与修订者或字头、注音等专项的专家联系,研究解决。
做好清稿工作,应将稿面上的批注、说明,以及被删除的释义、书证等一律涂掉,使原稿和修改文字清晰可辨。如果稿面太乱,由编辑提出建议,清稿时决定是否誊清。誊清后进行校对,保证不出新的错误。
注意字头和辞目排序,如果有错乱,应及时调整。凡经主编审阅定稿的,不能随意作内容上的改动。如果对内容有疑问,可先与修订者、审稿人联系,如果解决不了,汇集后由主编最后决定。每集完成后,责任编辑需提交编辑加工报告,写出总结性评审意见。
(三) 发稿齐、清、定
辞书发稿时正文内容要达到“齐、清、定”的要求,正文和附件完备。以下是辞书在发稿前需要标示清楚的细节要求:(以《辞源》为例)
1. 单字头:字头一般用黑体,代表正体字。使用繁体字。注意全书字头大小(字号)一致。
2. 复词条目:辞目一般置于黑鱼尾号内,以示醒目。
3. 汉语拼音:要求用等线体(或称拼音体)。注意注音字母书写规范。注音字母注意与汉语拼音一致。
4. 统一数字单位用法。释义中标点符号,一般尽量依据《标点符号用法》。
5. 落实参见、参阅。
6. 注意专名线。《辞源》条目的释义和书证(包括参阅文献)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文献名等专有名称下,统一标注专名线。专名线,包括浪线和直线两种形式。其中浪线用来标注文献名,直线用来标注人名、地名和表示时间的专有名称。
统一处理了以上的问题,辞书就会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辞源》等大型辞书稿篇幅大,正文和附件比较多,有时编辑加工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可以陆续发稿,最后发附件。像《辞源》正文12集214部,1 200万字,编辑加工完成的部分先发稿,不一定按照十二集顺序或部首顺序。一、二校出长条样后再出排版样,这时就可按集出校样了。
(四) 审读长条样
长条样是修订、审稿和编辑加工后照排的第一次校样,《辞源》整体面貌发生的重大变化,在长条样中全部体现。但是,少量条目还存在某些疏漏和技术性错误,极个别条目还存在硬伤。编辑与修订者审读长条样,是修订过程中改正错误的最后一次机会,编辑与修订者都责任重大。
长条样上产生的错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照排录入产生的错误,二是原稿有错误但前期修订未发现、未改正,多次审校后仍存在。编辑审读主要解决第二种错误。编辑需将长条样与修订本文对照,斟酌对比后,即可看出哪些是此次修订的成果,也可看出问题的所在。这样做,既可保证质量,又可提高效率。
为了提醒审稿人和编辑,《辞源》长条样排版录入时,对字头和辞目做了分级。长条中没有标记标注的,是原稿没有改动的内容。标有五星符号的,是此次修订新增加的辞目。标有三角符号的,是原有条目经此次增删修改,内容有变化的(这是项目组借鉴《辞海》发稿时的经验,提出要这样标识的)。标五星、标三角的这两部分是编辑审读的重点。其中的百科条目,插入较晚,审次较少,而且内容颇为复杂。编辑既要考虑立目是否合理,条目内容是否妥当,又要斟酌与语词新旧条目的互相融合,审读时应更为小心。
编辑审读长条样,不是重复以前的工作,而是最后一次减少此前修订的讹误,发现问题要锐敏,并应寻根问底,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切忌将其他辞书的错误带到《辞源》中来,将正确改为错误。一旦审读阶段产生了新错,将很难有机会再来改正。
《辞源》全书字形排录问题由校对科与编辑部经过多个校次解决,如发现字形笔画不清引起输录的错误,编辑可顺便提出。审读主要注意书证的用字问题,特别要注意繁简字转换所引起的错误;更要注意不要将讹字误认为是异体字。
标音问题由审音专项组系统核查修订。要检查今音、反切与上古音的统一性问题,特别关注多音字的音项设立是否合理,标音位置是否恰当,上古韵部有无上古书证等问题。不熟悉音韵、把握不大的,切忌乱改,可将问题提出记在校样边上。
审读中,书证问题仍是极为重要的。书证与释义相符的问题,包括书证充分性的问题,书证割裂、引用不全的问题,错字、夺字、衍字问题,出处、标点、人名线、地名线问题等,编辑一旦感觉不妥,应尽量复查。
编辑务必保持严谨的态度,对经过多人次反复改定的原稿,既要有错必纠,又要防止按主观理解随意改动。所改之处一定要证据确凿,特别不能改出新的错误。
五、其他应注意事项
辞书的很多内容需要通盘考虑。一般来说,出校样前插图、参见、前后照应等问题缺少整体感,只能留待排校以后解决。有的拼音索引、四角号码索引等后续工作,甚至只有定版以后才能进行。《辞源》等大型辞书稿一般需要至少校对六个校次以上,要求责任编辑和作者、修订者一起进行三个校次以上的通读,以解决包括内容在内的各类问题。对于大型辞书来说,看校样阶段编纂体例仍是重要的,在编纂、校改过程中不断完善体例也十分必要。责任编辑需要根据审读者、校对者发现的问题,对最初拟定的编写体例进一步细化优化,以便参照改定。同时针对排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给照排、校对部门一份相对简化、概括的体例原则,使每一个校次都能解决一定问题。
专项检查是在发稿前的审稿阶段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工作,可以集中精力穷尽式地解决同类问题,也有利于分工协作。但从技术上说,专项检查在校对阶段做要比发稿前做更有效率。比如字头、字形的检查,拼音的检查,行文术语、互见条目的检查,地名的检查,引书体例的检查等。
《辞源》正文的排序分为子丑寅卯等12集,214部,换集另页起,不接排,以利于版面调整。四校以后,邀请了全国辞书、古汉语、古文化领域专家审读一遍。五六校定版后一般不再作大的改动,只改动硬伤等个别地方。改动稍大时要考虑增删字数平衡,特别注意同页首尾两个字头的位置不能改变。
大型辞书定版后就可以确定检字表中的页码和正文中的互见页码。页码排好后需要将检字表与正文双向核对,以避免二者因编制、排版、核改中的错误或变动而导致不符,互见页码也需核对。
《辞源》等大型辞书定版时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外,编辑还需着重注意以下一些细节的检查:
1. 字头、辞目和书证的字形是否匀称,所有同一层级字体、字号应该统一。
2. 部首或音节不能背题。
3. 每个部首、每一集结束时两栏或三栏下排齐。
4. 一些特殊的字、符号等,如“作、做”、“像、象”和声调符号等要着重检查。
5. 插图的位置、比例大小、清晰度需合适。
6. 书眉的字和拼音的起讫要合乎正文。
7. 版面应排满。特别是大型辞书,尤其要注意这一问题。定版时要做一些技术处理。
8. 目录与内容需一致。“出版说明”“修订说明”“前言”等排在目录之前,就不再出现在目录中。
9. 附录中如有表格,如《辞源》附录的《历代建元表》《106韵常用字表》等,须特别注意续表内容的衔接。对所有附件进行编辑加工和专项检查。
10. 要特别检查封面、封底、内封、版权页的文字,对署名、汉语拼音、版次、开本等容易出现错误或不一致的地方,都需要仔细审读。
以上针对《辞源》和大型辞书修订与编辑加工过程中应注意问题做的归纳与分析,有些注意事项是《辞源》修订与编辑加工特有的,也有些是辞书修订与编辑加工的共性,在此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