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纳凉》故事翻译诗句赏析,字词解释

2022年10月02日 12:47:1226

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实自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这样,诗人急于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次句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画桥南畔倚胡床。”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在诗人看来,这也可算“最是人间佳绝处”(《睡足轩》)了。胡床,即交椅,可躺卧。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是为了远离尘俗;秦观“倚胡床”以“追凉”,是为了驱解烦热,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他们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处的。
一二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三四两句则展开了对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2] ”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现在读者面前。
此诗以纳凉为题,诗中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绝离烦热之处。诗人首先经过寻访,发现了这个处所的秘密,其次进行具体布置,置身其间,与外境融而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个“自清凉无汗”的世界。
宋人吕本中曾在《童蒙诗训》中评论“少游此诗闲雅严重”(《诗林广记》引),“闲雅”当指此诗词语上的特点而言,“严重”则涉及此诗严肃而郑重的内容。它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纳凉》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短诗。从字面上看,可以说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生活内容。但是,透过诗句的表面,却隐约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原因。秦观是一个有用世之志的诗人。他对官场的奔竞倾夺表示厌弃,力求远避,此诗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情。这种把创作念图隐藏在诗句背后的写法,读者应着意体会。[1]

古诗纳凉的意思

《纳凉》是秦观的七言绝句作品,这首诗的首句就点明题意:“携杖来追柳外凉。”人们着到的,是诗人携杖出户,来到柳外追寻清凉世界的情景。携扙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的《纳凉》中景色描绘的句子是什么?

诗人携杖出户寻觅纳凉胜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纳凉 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相关资料:夏日“来追柳外凉”——《纳凉》诗赏读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以上一首七绝诗,作者谁人?近日我正作考究。有些版本说是陆游之作,标题是《城南纳凉》;有些版本则算到秦观的账上,标题为《纳凉》。对此,我一时之间尚无法判断。且不管它作者为谁,这首诗本身写得很好,甚至由此还可引出一些感慨。 夏夜炎炎,暑气逼人,如何消暑纳凉?过去,我们多是手执大葵扇,搬一张小木凳,围坐在露天之下,或小巷内,或马路边,或榕树下,或河堤上,一边拍蚊子,一边扇凉风,一边看星月,一边拉家常。现代人有福了,社会先进,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管它热到三四十度,家有电风扇,尤其有空调器,暑热奈我何?将屋中的空调大开,安坐厅中的沙发,喝着香茶咖啡,看着俊男美女演绎的电视剧,何其乐也。我想,如今,许多人的夏晚,就是如此过吧。 在屋内享受空调,固然惬意,但是,在露天中纳凉,尤其象古人在野外纳凉,则更有情趣。上述那首《纳凉》诗,不就写出那别一番的情趣吗?诗人靠着大自然的造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避暑纳凉。诗人年纪不少了,需要“携杖”,而即使携杖,他也要到户外纳凉。首句中的“追”字用得最好!一个“追”字,说明诗人对“柳外凉”的喜爱和迫切之情,间接透露了那里的景色甚佳。那是什么地方?第二句诗,即作交代,那是在一条很漂亮的桥——画桥的南畔。在过去,尤其在古代,那些石桥晚上基本是不通车的,没有危险,没有污染,倒是人们聚集的场所。这个画桥南畔,就是长满杨柳的地方。有桥必有水,在河边或湖边柳树之下坐着,的确是很惬意的事。那么,如何坐?诗人用“倚胡床”三字。胡床是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为棕绳联结的坐卧家具,可以折叠,取放方便,也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着的马札,各类的沙滩椅亦仿此而制。这个“倚”的姿势如何?是靠,是坐,是睡?唐代杜牧的《秋夕》诗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句,有的版本将“坐看”作“卧看”。坐和卧,我们现在是很不同的动作,但坐胡床,卧胡床,以及倚胡床,对古人来说都是差不多的。此句中的“倚”字也用得妙,这一动作,很能表现出诗人潇洒、安逸的姿态和心境。在这画桥南畔纳凉,如果没有人作伴,又或者没有其他的娱乐,毕竟是美中不足。原来,作者是不会寂寞的,明月升空之时,便有笛声吹起,这笛声从何而来?是在船上传来的,可见这里也是船家聚居之处,是否如南京的秦淮河,广州的荔枝湾?这笛声不是一两曲,吹笛者肯定也不是一两个,因为笛声是“参差起”的。我还可以大胆地这样设想:吹笛者的水平肯定不低,因来此纳凉者,不仅有平民百姓,也有如秦少游或陆放翁那样的仕宦之人。此句中的“参差起”三字,让我们如笛声入耳,使得诗歌骤然生动起来。如果说前三句写出了绿、彩、白等色,写出了笛子的乐声,写出了作者的动作心情,让读者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有强烈的接触的话,那么,末句,诗人还要让你的嗅觉也用上——风定池莲自在香!一池莲花,凉风吹拂,肯定会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作者的巧妙不是“风送清香”,如果这样反有点俗套,作者写的是“风定”,即没有风;没有风吹,会给纳凉人送来清香吗?请放心,“池莲自在香”。没有风,在这里也能闻到池莲之香,而有风呢,那就更不用说,纳凉者都会满鼻清香的!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写了众多的事物,如柳、桥、床、月、船、笛、风、莲等;顾及到色、声、味,而作者的心情、志趣,在不多的动作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 古人写夏夜纳凉的诗当不少,如宋杨万里有《夏夜渐凉》七绝:“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晚清书法家何绍基有《慈仁寺荷花池》七绝 :“坐看倒影漫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显然,这两诗在艺术手法上都不及《纳凉》。 这首诗除了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心境,还描画了一幅太平景象,我想,说它的作者是北宋的秦观,还较南宋的陆游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