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细柳小蛮腰的典故?

2022年09月27日 18:58:5725

提起小蛮腰,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原始意义上的“小蛮腰”,究竟是指谁的腰呢?

翻检史料,发现“小蛮腰”典出有二:一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家姬小蛮的腰像杨柳,后泛指女人的细腰。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现代人形容美眉们说什么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二说则是“楚王好细腰”的故事。而当时楚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被中原王朝视为荆蛮之地,故细腰便别称为“楚腰”或曰“蛮腰”。

其中尤以第二种说法似乎更具可信度。但是历史上楚王(楚灵王)所好的细腰,并非是女人之腰,而是“士人”之腰,是大男人们的腰。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都是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制自己的腰围,每天上朝前整装时都抑制住呼吸收腰,然后把腰带束紧,弄得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们的脸色都呈黑黄色了。

事实上,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兼爱》篇里,都明言“楚灵王好士细腰”。而“士”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男性群体的专用称呼,女人是没有资格称士的。是故,楚灵王所好的是男人的细腰无疑。由此,有方家也猜度这楚灵王似乎有同性恋倾向,或者说也是一个双性恋者。否则,一个堂堂楚王怎么会有喜爱男士细腰的怪癖?

后来,我们在不少古籍看到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则日渐演变为专指女性之细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美丽而暧昧的千古误解。

其实,杨柳细腰和“小蛮腰”同源,是对女性腰肢美感标准的描述。最早源自“楚王好细腰”的典故,称为“小蛮腰”或“楚腰”。之所以称为“小蛮腰”或“楚腰”,是地理因素使然。周朝最初分封建国的时候,楚国所处地理位置,被中原王朝视为“荆蛮”之地,故有杨柳细腰最初被时人称为“楚腰”或曰“蛮腰”的现象。曾经如日中天的学术超男易中天教授时至今日还不无得意的声称自己是“荆蛮”,便是这个地理原因了。当然他这时候说的 “蛮”指的是某种精神,和古人华夏居中,周遭四夷的地域歧视没关系。

让我们还是回到杨柳细腰,即“小蛮腰”。时间到了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了一则逸闻。大诗人白居易有姬人樊素和小蛮,这樊素善歌,小嘴长得艳若樱桃。小蛮善舞,细腰则纤纤似杨柳。白乐天此时虽然年事已高,但爱美之心不曾稍减,心中至爱此二女。曾写诗赞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此后,樱桃小口、杨柳细腰便逐渐演化为对女性审美的经典意象。

也许是诗人“杨柳”之喻过于传神,也许是本人的号召力,总之以后,这“小蛮腰”变身为“杨柳细腰”后日益风靡。要知道樱桃小口是天生的,当时没有整容手术,可是小蛮腰则是后天可望和可及的。以至于时至今日,各类减肥广告铺天盖地。广大女性不论婚否、不分年龄段、不管民族、地域难得的空前一致,坚决地和正常的口腹之欲作着惨烈的斗争。这样的结果恐怕是诗人生前预料不到的。其实,诗人所在的唐代并不一定以瘦为美,比如经典的美人杨玉环形象,便有“环肥燕瘦”的描述,可见诗人有感而发,却是无心插柳,苦了后来的万千女性。

当然这事不能全怪诗人,追根溯源还是要从“小蛮腰”那里去寻求历史源流,就是“楚王好细腰”的典故。“楚王好细腰”一事记载在众多古籍中。其中,《战国策》和《墨子》的描述得比较详细,也是目前最早的故事源流所出。《战国策.威王问於莫敖子华》篇中,莫敖子华曾描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墨子.兼爱》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楚王(楚灵王)所好的细腰,并非是女人之腰,而是“士人”之腰,是大男人们的腰。和广大女性朋友是没什么关系的,也不具备审美观念上的束缚。因为,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兼爱》篇里,都明言“楚灵王好士细腰”。“士”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重要群体,但是被男性垄断,和广大女性是绝缘的。所以,这楚灵王所好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所谓的小蛮腰指的是男人的细腰,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

但是从这两处最早的记载来看,不管男性还是女性,要争取“小蛮腰”的效果,那都是要付出相当的努力的。比如当时的楚国士大夫们就是受了不少委屈的。具体表现为“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说的是士大夫们腰带束的过紧,居然是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那是相当难受。锦衣玉食、公款吃喝就更不要想了。如此,刚满一年,满朝文武们都是脸色黑黄,一身病态,想来那是相当惨烈。

但是这惨烈的美感何时开始波及万千女性,演变为日后专指女性的细腰的呢?这和后来的裹足之癖有些共同点,有涉及心理学的部分,但是我不敢妄言。只是有一点是确实的,那就是对女性细腰的这一癖好,最初肇事者不是白居易,诗人顶多是个帮凶。因为在诗人之前,《墨子》、《战国策》之后,涉及小蛮腰的记载就不断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在《晏子春秋》、《韩非子》、《尹文子》和《荀子》的记载中,“楚王好士细腰”中的“士”这个专指男性的关键字不知为何,开始慢慢消失了,即细腰的主体中性化了。其次,则是至关重要的由中性向女性专属“福利”的转化。从可供参考的史料中看,这个转化很可能是源于一个错误或者说是误会。东汉人马廖在《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中的描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这“宫中”自然让人联想到佳丽三千,不会是男人,所以这“小蛮腰”被意指女性就是十分确定的了。

其实,马廖也是无心插柳,就好比某位名人写了错别字,后来就被认为“通假字”一般。他的这封《疏》本来描述的也是“楚灵王好男人细腰”这件事。转化为《疏》中语境,应该是“朝中多饿人”或 “国中多饿人”。但是这样写很可能让人想到汉哀帝断袖的故事,马廖不得不有所避讳。

要知道这马廖虽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当时贵为国舅,但是他的亲妹妹马皇后却并不是当时汉章帝的亲生母亲。也许正是考虑到这种非常微妙的关系,马廖这封原本就是写给妹妹马皇后的《疏》才顺理成章的把事情限制在“宫中”,实为避讳。这件事情本来影响也不大,历朝历代大臣奏疏浩如烟海,多数都拿去垫桌脚了。但是,马廖这份《疏》命运比较特别,可能是《疏》中那句:“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太过让人印象深刻,居然被东汉范晔编入《后汉书》。后来,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也将这句话原封不动的纳入书中。要知道这两本书是士子必读的书,所以那影响就大了去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小蛮腰和杨柳细腰最终成了一种公认的审美标准,成了今天万千女性追寻的一种美感和标准。

如今,看着众多女性为了一个杨柳细腰、弱柳扶风的倩影而忍受“食之可欲,忍而不入”的痛苦,不得不独自叹息一声!遥想当年,男人们还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时代。那个时候的“家有娇妻”不一定很瘦,但是也绝不会是“野蛮女友”。那一份文静与温柔,还真是一个回不去的美好时代啊!那段岁月那个年代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