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其实追根溯源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在艺术上会显示出不同。但如果一定要说出些具体差异,有以下几点:
一、中西方艺术史划分方式不同
中国艺术史几乎是以朝代为主要的方式,西方则是以世纪为划分方式。因为中国的每个朝代会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且大部分时间以“大一统”的一个国家身份出现。而西方因为王室家族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所以只能以世纪、年代的形式来对西方艺术史做出结论。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史 ,西方则是中世纪艺术史。
二、中西方艺术的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艺术更为委婉、讲究意境。这和中国几千年来强调的儒家文化“和”、“礼”的影响分不开;西方艺术则是更写实,讲究冲击感。它的文化根源来自古希腊,强调开放自由的氛围。而且中国是一个讲究天下大同的国家,更注重集体;而西方则是强调自我意识的国家,更注重个体。比如中西方关于人物的刻画和展现形式,中西方的雕塑等都能看出背后的文化差异。
三、中西方艺术所处的环境不同
毕竟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陆地文明,而西方则是海洋文明主导。当中国人在重农抑商、严格限制市井格局的年代里,希腊人早已将海上贸易发展得繁荣,无论是西班牙、荷兰,还是后来在工业革命中崛起的英国、美国,他们的背后总能见到商品经济发达的身影。而中国,直到清代被侵略者用炮火强硬的打开了通关口岸,之前的商品经济都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中。 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西方艺术的表现也会受到影响。
戴望舒的诗的风格是什么?
戴望舒也是一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诗歌的意象生成艺术,比较好地融汇了中西诗歌艺术的特点,形成了自己意象艺术的风格。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中西方乡村音乐的对比?
在西方,民间音乐统称为Folk music,而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在中国呈现两种形态:一种是长于本土的民歌,另一种是基于民歌和西方音乐之间的民谣。
《现代汉语辞典》中关于民歌的解释为:民歌是指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这种对民歌的解释,与台湾学院派传统民歌论者对民歌运动反驳的理据是一致的——民歌不是某个人创作出来的,它必须产生于民间,一旦流传之后就演变为集体创作,且未被写定之前,它必须口头流传过相当长的岁月。
而民谣,意思就是民间的歌谣。是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的,用以表达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或者记录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认识、预言和向往的,形式上通俗诙谐而表述的意义却又含蓄深刻,且具备诗歌的特点,便于传唱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