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诗词中平仄是什么意思(诗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2022年09月15日 04:54:394

最近这段时间,古诗词越抄越热:电视里在放《诗词大会》;喜马拉雅等App上,人人都在上诗词赏析;朋友圈有各种诗词测试软件、各种诗词达人的传说。

可是,我却越来越不知道诗词到底是用来干吗的了?

诗词中平仄是什么意思(诗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诗词到底是什么?

大学里选修过一门专业课,关于诗词评论的,就“诗言志”还是“诗缘情”的话题讨论了好几节课。那时候我对于这个问题有点无感,可能是彼时的我既没有什么志向,也没有什么感情。读诗写诗纯粹为了好玩,比如说和死党一起把《红楼梦》里十二钗的判词全部改成了金庸小说里十二个女主角的版本。

但是,诗歌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好好说话不行吗?为什么古人非要把想说的事情整成字数统一、平仄雅韵这么麻烦呢?

可能,最早是出于记忆的方便吧。“诗言志”的说法可能起源比较早,《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但那时候的“志”可能更偏向于同一个国家、同一个阶层的公共理想或者利益诉求,而较少个人的情感。

春秋时期,使臣出使别国时,有“赋诗言志”——借大家都知道的诗歌表明自己立场的习俗。那时候的诗歌有点像今天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外交辞令。或者,更简单的说,是“套路”。既然是套路,就要简明易懂、好说好记。显然雅韵的、字数规整的诗歌、骈文要比古文容易背诵的多。何况在那个没有标点符号的年代,诗歌骈文也比散文更容易句读。(就是放在今天,古诗再难背,也比那些“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容易些吧?)

到了秦汉之后,中国大一统了,这些“外交辞令”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魏晋时期人性解放,“诗缘情”的说法开始抬头。我觉得最具代表性的大概是曹丕。小时候受越剧荼毒,总觉得曹丕应该是鼻子上抹一点白的反派。可是看他的诗歌,却是情感细腻得不得了,完全不像他在政坛上的形象。也许,那时候开始,就有一些人希望通过诗歌来活出“另一个自己”吧?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璧。但这似乎又是两种很不同的东西,且两种形式都有过巨大的嬗变,尤其是“词”。词,在诞生之初是被人看不起的,看《花间集》也确实如此,通篇看下来,我只记得“玉体横陈”这个意向,说到底就是那个年代的黄色文学。“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属于潜在写作,很多大家是羞于承认自己“善作词”的,这种情况,大概要到王安石、苏东坡才开始有根本改变。

当然,词的存在在唐末五代以及宋朝,还有一项重大的功能——谋生。妓女们是作词、唱词最主要的群体,用来讨好恩客。(和今天的流行歌曲有点相似——在某种意义上)

明代已降,我的印象中诗词已经没落得狠了,那时候流行的是戏曲、小说(依旧是小道,可每个时期,真正在老百姓中兴旺发达的都是小道),明清的诗词作者,我所能想到的最伟大的大概就是纳兰容若。他的词颇有古风,属于一类,不过他是少数民族,对于汉文的敏感程度可能和汉族士大夫有所不同,我想。同时,诗词之于纳兰容若,纯属贵族消遣。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词从明清开始已经基本属于“死文学”,以上纯属个人意见。

诗词中平仄是什么意思(诗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本来,这也没有什么,我们读一些古诗,应付一些考试,作为对古代文学的基本了解;有兴趣的,做一些是死而非的“古诗”,作为及其私人的恶趣味,这也蛮好。

可是,突然有一天,诗词以一种令人猝不及防的速度红火起来了,大有星火燎原的气势。“背不背诗,说不说诗”已经不是个人的东西,而成了态度问题、站队问题,和不和***保持一致的问题了!

这样充满攻击性、掌控欲的诗词让我恐慌,优雅的古诗词,为什么你就不能安静地离开呢?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