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三衢道中古诗中心思想?

2022年09月14日 13:39:5321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此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饮湖上初睛后雨这首古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晴天的西湖,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烁,正展示着那无限美丽的风貌。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笼罩下,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晃若仙境,显出一番奇情妙景。“晴方好”“雨亦奇”,宜晴宜雨,可浓可淡,能动能静,赞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丽宜人。诗人以自己独具的慧眼,将西湖的晴姿雨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描妆,潋滟水光是她艳丽的粉饰,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的丽质和迷人的神韵。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优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从此《饮湖上初睛后雨》与西湖总相提并论,成为西湖的嫁妆,加上苏轼妙喻西子湖美名,使西湖锦上添花,名人名诗名湖广为流传,为西湖闻名于世增了光添了彩。

《登鹳雀楼》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
它的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得,热爱黄河,热爱祖国得思想感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它的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何鉴赏古诗,更好的把握诗词主旨

多读多看,自然熟能生巧,慢慢的你会发现诗词中不同时期也有当时的“流行词汇”;了解写作背景很重要,每首诗词的主旨都跟作者当时的心情密不可分。
另外,古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现代人不同,我是试着用古人的思路去感受诗词的,总之这是个细水长流的活,想要一蹴而就难度很大。
比如古人很含蓄,思乡时他不会说我想家了,他说高山有崖,林木有枝。这高俊险拔的山峰悬崖,山上还有茂密的树林,我想回望家乡,被这高山悬崖和林木给挡住了。这就是古人的一种表达方式。
多读一些慢慢积累。如果应试的话书上说的也够了,没什么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