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诗词中带薄言二字(诗词中带薄言二字的句子)

2022年09月10日 23:18:365

就在不久前,正当崔永元炮轰冯小刚,网上人声嘈杂、沸反盈天的时候,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做了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文=经典君

提起叶嘉莹先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朗读者》中那个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连主持人董卿都要亲切地称一声“先生”的老人。

事实上,叶嘉莹先生的正式身份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同时,她还是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也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2018年4月,叶嘉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

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温家宝在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人民日报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的迦陵二字取自叶嘉莹的名字,叶嘉莹先生号迦陵,取自佛书上一种鸟的名字,《正法念经》中说,“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迦陵在中国又被承做妙音鸟,而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苦难颠沛,但她却有颗赤诚之心,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迦陵鸟一样把诗词之美带给所有人。

董卿在节目中说,叶先生是“一生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叶先生正是用诗词之舟度化了无数中国人,读诗讲诗醉诗近90载,她将中国的韵味之美传到了哈佛大学,传到加拿大,也投射到席慕容、白先勇这样她曾经的弟子心中。

不了解叶嘉莹先生的人一定会问,叶嘉莹是谁?

但是当你听了她的一生,你一定会肃然起敬。

苦难一生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在航空公司就职,母亲是一名老师。

叶家藏书丰富,叶嘉莹幼年便读完《论语》,9岁时,伯父叶廷乂教她念下人生第一首诗。叶嘉莹自己也未曾想到,这随口吟出的小诗,日后会影响她的一生。

1941年,叶嘉莹17岁,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样子。 也是这一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大二时,叶嘉莹遇见了恩师顾随。顾随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早年报考北大,校长蔡元培阅卷时发现他中国文学水平卓异,特意劝导他改报西洋文学,以求开阔空间,贯通中西。

顾随毕业后在辅仁大学教书,桃李满天下,除了叶嘉莹,红学泰斗周汝昌也是他的学生。

叶嘉莹追随顾随学诗词,常常是“心追手随,一字不漏地记下先生所讲”,四年下来,她记下8大本笔记。

1943年,叶嘉莹(右二)与顾随先生及同班同学合影

诗词中带薄言二字(诗词中带薄言二字的句子)

后来,叶嘉莹远避台湾,漂泊海外,辗转几十年,这些笔记一直随身携带,从未丢弃。她说:“顾随先生的笔记,是我一生保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17岁上丧母,晚年丧女。——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写道,叶嘉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之一。

1937年,北平沦陷后。叶嘉莹父亲因为公职随政府开始转移,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母亲因为终日忧伤得了肿瘤,舅舅带着母亲去天津动手术,可不曾想手术失败,伤口感染,得了败血症。

重病中的母亲执意要回去看孩子一眼,被抬上了天津返回北平的火车,而遗憾的是,她最终也没能再见到孩子,在火车上,永远闭上了眼睛。那年,她17岁,少年丧母,如风中纸屑。这个时候唯有诗词给予她力量,她写下8首哭母诗排遣心底的伤痛。

1848年一个叫赵钟荪的年轻国民党海军走进了她的人生,两人结为夫妻,叶先生跟随他远走台湾。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叶先生的丈夫因有通共的嫌疑而陷入牢狱,叶先生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艰难度日。三年后,丈夫终于被无罪释放。叶嘉莹以为自己苦等的是希望,结果等待她的却是更大的失望。

叶嘉莹广为流传的结婚照

三年的牢狱生活,已经摧毁了赵钟荪,他性情变得乖张、暴躁,动辄暴怒,而这一切只能让无辜的叶先生承受,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最后还是诗词拯救了叶嘉莹。叶嘉莹醉心研究诗词,而丈夫的无理取闹,则变得无足轻重了。

后来有人问叶嘉莹:“您从未体会过爱情的滋味吗?”叶嘉莹摇头回答说:“从没有过。”她的女儿赵言慧却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1976年,叶嘉莹从温哥华飞往多伦多做讲座,她的大女儿生活在多伦多,小女儿生活在匹兹堡。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她闭上眼睛,想着后半生,终于可以安定下来,悠闲地走向暮年,闲下来的时候,可以飞多伦多看大女儿,也可以飞匹兹堡看小女儿,这样的晚年,终于可以安稳下来了。

可每当这时,命运便又会跳出来捉弄她。那天,她刚下飞机,便接到小女儿电话:“大姐和姐夫在车祸中丧生。”这犹如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瞬间,命运将叶嘉莹彻底击垮。

这时候她甚至一度想自杀,但是诗词拯救了她。「早年我母亲去世,死在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我写了8首哭母的诗,没有想到我50多岁了,年过半百,大女儿跟女婿在一次出游的车上出了车祸,两个人同时不在了。」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一世

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叶嘉莹先生决定回国,“我要把自己一生交给诗词。”

这一生,命运待她从来不公——少年丧母;中年婚姻不幸,辗转避难,一肚子苦水;到了晚年,又痛失爱女。但是至少有诗词相伴,诗词相授。

席慕蓉女士回忆——叶嘉莹老师在台上的光辉,是她顾盼之间那种自在与从容,仿佛整个生命都在诗词中涵泳。人和话语合而为一,她就是那个美的本身。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既是学习诗词的一生,也是传授诗词的一生。她曾说过,“我说过,我这个人天生是教书的”。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在北平一所中学教书。因为贫穷,到了冬天就穿一件厚厚的棉衣,棉衣破了一个窟窿,棉花就露在外面,叶嘉莹整个冬天就穿着这件棉衣去上课。但是她很喜欢教书的生活,她谈到曾经的这段教书生涯,“我在北京一毕业,教了一个中学,然后第二个中学来请,第三个中学来请……”

后来她跟随丈夫去了台湾,为了维持生计继续教书,虽然生活艰苦,但她乐在其中。“我一到台北,就不止是二女中要请我教书,台湾大学就找我去教书,后来濙江大学成立就请我去教书,然后我们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也找我去教书。所以我不教书则已,一教书就从一个变两个,两个变三个……就一直较下去了。所以,我大部分的生命都是用在教书上。我没有想过我成为一个怎么有名的诗人,我也没有想过我成为如何了不起的一个学者,我喜欢诗词,我愿意把我对诗词的感情和了解传给下一代的人,让他们真的能进到诗词里边去,不是表面的文字的知识,而是真正诗歌的那种生命,那种理想,那种感情。所以我就教了那么多学校”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1979年初,南开大学正式邀请叶嘉莹讲课。回到国内后,除了在南开上课,叶嘉莹还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大学、新疆大学等处讲学。

也是从那时起,叶嘉莹开始像候鸟般“迁徙”讲学。一年中,她一半时间在中国教书、开讲座,另一半时间在加拿大做研究。后半生,叶嘉莹自己都不知道坐过多少次飞机,讲过多少堂课,教过多少名学生。

虽然已经90多岁了,但是她一直坚持站着讲课。「我到现在90多岁,我的腰腿有毛病,但是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15岁的一个深秋傍晚,叶嘉莹长时间蹲在地上看一只快要僵死的白蝴蝶,怎么挣扎都飞不起来,她写下一首《秋蝶》,意境孤寂清冷。

如今进80年的时间过去了,叶嘉莹先生还在与诗词为伴。很多人说她一生没有什么故事,其实诗词就是她全部的故事,而我们希望这个故事永不讲完。因为她曾说过,“我这个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诗词中带薄言二字(诗词中带薄言二字的句子)

◤来源:365天读经典

推荐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内容简介:汪曾祺逝世20周年精装珍藏版,附赠汪老国画书签。本作品以“生活之美”为主题,纳入7大篇章,60篇经典佳作。与汪老一起品美食、喝小酒、走四方、交朋友。为平淡的日子增添味道,彰显生命中不可名状的爱与温情。

©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文清新雅致,别具一格,读之满口噙香。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你怎么看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说说吧!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