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古诗词鉴赏书(古诗词鉴赏书目录)

2022年09月10日 07:28:123

文章转载于重庆华德福教育,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 暑

古诗词鉴赏书(古诗词鉴赏书目录)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2018.7.7 五月廿四 • 周六

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六月节……暑,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今则热气犹小也。

《是日诗》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小暑 · 心静自然凉

是炎热的开始,但未达到顶点

谚语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

天气越来越热,热浪一波赛一波

对于这种天气,人们习惯昼伏夜出

白天闭门谢客,夜里乘风纳凉

而最自然原始的方式是,心静自然凉

心静,是一种休养,更是一种修行

➊ 图片来源于「 自乐 」摄

小暑一来,便拉开了盛夏的序幕。

此时天空如烧炽一般,大地上充斥着热浪,不再有凉风,人世间宛如一个大蒸笼,正如韩愈所说:“如坐深甑(zèng)遭蒸炊”。

有谚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对于这种毒辣天气,人们只能避其锋芒。《易经》中小暑的卦象为“遁”,即退避、隐居,正如清代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➊ 图片来源于「LittleBlackandi」摄 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炎炎夏日,人们总不会忘记凉席竹椅、蒲扇鲜藕、西瓜绿豆……一切关于夏日的清凉记忆。而白居易却说:“散热由心静”。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盛夏时节,贵在心静。

何为心静?心静,与身体的温度无关,而与心灵的温度有关。安安静静地坐,一心一意地想,浮躁的心便冷却下来。心静了,身也就清凉。

小暑三候

小暑一到,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中的八月即夏历六月的小暑时节,蟋蟀由于炎热而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下避暑;连雄壮刚健的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翱翔。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

一候

温风至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二候

蟋蟀居宇

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三候

鹰始鸷

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夏进温补,吃苦退暑

小暑,是吃黄鳝进温补的好时候,有冬病夏治的效果;夏天宜“吃苦”,煮莲子,吃莲藕,清热退暑;一杯花茶、一碗三豆汤,再咬一口冰凉西瓜,夏天才算圆满。

夏令之补,黄鳝为首|旧时把走江湖的称为卖大力丸的,不无贬义,其实古籍还真记载了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药就是鳝鱼。

小暑,鳝鱼肥壮味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此时吃鳝鱼最滋补,凉血、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

注:鳝鱼的颜色分为青、黄两种,青色有毒,不可食用;黄鳝只能吃新鲜的,因为死后体内很快会产生有毒物质。

清心莲子,藕断丝连|莲,出淤泥而不染,水面清圆,风荷轻举。更重要的是,它的根茎和果实,都是夏季退暑佳品。

《本草纲目》称莲子为“清心莲子”,是指莲子可清热养神。尤其是莲子肉所包裹的那一小枚莲心,最苦也最清心火。小暑喝莲子银耳汤,清热健胃、安心养神。但脾胃虚及容易腹泻的人忌食。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营养丰富,膳食纤维含量较多,清热养血除烦。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三花三叶,三豆三果|有人将小暑节气的饮食概括为“三花三叶三豆三果”。

“三花”指金银花、菊花和百合花,“三叶”指荷叶、淡竹叶和薄荷叶,此三花三叶适合冲泡成茶,是消暑佳品。“三豆”是指绿豆、赤小豆和黑豆,中医称之为“夏季灭火器”,不仅清热除暑、健脾利湿,还能祛痘除痱子;“三果”指西瓜、苦瓜和冬瓜。

小时候在乡下吃的西瓜,要在深井里泡过半天,沁凉渗骨才好吃。溽暑时节,燥渴难耐,而西瓜多汁饱满,能咬上几块,着实爽利。

➊ 图片来源于「风捕头」摄 ➋ 图片来源于「BON叉叉·LoFoTo」摄

小暑养生

小暑,火居其位,易引发肺病,引动火邪。阴虚火旺、肝火旺的人尤其容易引动火气,如各类热病、炎症、便秘等。

而近日腰痛、腿痛的也是夏火太旺、耗水太过的结果。所以小暑要清虚火、补肾水、祛湿热、聚肝肾之气。这时喝三豆汤最好不过。

小暑汤:古方三豆解毒饮

三豆饮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三豆指绿豆、黑豆和赤小豆(或红豆、黄豆)。黑豆滋肾阴、壮肾气;绿豆解烦热、清肝火,红豆利水解暑湿,补心血。

【如果体内湿气重,舌苔厚腻,则把红豆改为赤小豆;如果火气旺盛,容易口渴,则改用黄豆,黄豆养中生津,又降胆火】

三豆煮起来加点冰糖,既是味道超好的糖水,也是很好的盛夏解暑汤。

【爱出虚汗加麦仁】麦仁养心敛汗,夏天汗特别多的人效果更佳。

【心火旺加带芯莲子】天气暑热,带芯莲子有助养心安神,治疗口舌生疮。

【脾胃虚寒加大枣生姜】大枣,什么凶猛的药经它一调和,就会更适合人体。

|原料|

黑豆/ 绿豆/ 赤小豆各20克/ 带芯莲子

麦仁/ 龙眼肉各10-15克

大枣5-10个(2-4人份)

|做法|

根据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内,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约40分钟-1小时即可。

三豆饮能祛痘、除痱子。其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小孩子也可以放心喝。即使是渣也可用搅拌机打成浓浆喝,食材本身的香甜更浓郁。小暑这段时间,每周可以喝2-3次。

小暑,心静自然凉

心静才会心宽,心宽谓之平常

防暑纳凉才能养出一点闲趣

再从闲趣里,种出一丝清凉

我们为何要追求“心静”?

一静百慧生,静是通往智慧的门

当你心静时

繁杂的问题会变得清晰

当你心静时

方能叩开智慧的大门

小暑,风动莲生香,心静自然凉

心静,才能养出一份从容不迫的温润

去挑战极致炎热的大暑

➊ 图片来源于「谢生林」摄

小暑 • 古诗词赏析

《晚荷郭索图》 五代 黄居寀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

刘克庄(宋)

古诗词鉴赏书(古诗词鉴赏书目录)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

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

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

赏析:全浩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从夏至后天气渐凉,蟋蟀也从野外越来越靠近人类的生活起居处。从阳历看,这时候太阳进入到巨蟹座,据星座家说,此时对人的影响有:“情绪容易受到周围人或事的影响,变得更加感性。同时,怀旧情绪加重。开始更多关注家庭和家庭相关的事项。”

小暑还正值民间“六月六”的节日。相关的传说主要有:龙宫晒龙袍;儿童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刘克庄(1187-1269),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推崇辛弃疾、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他的这首《小暑日寄山甫二首》大意是:低微职位的小官员看到公文简书会有畏惧之心啊,而贫穷人家也是可以有粗茶淡饭和孝敬父母之欢乐的。看着房中书架上面存留的先辈旧物,还有床上放置的朝廷笏板,略有一些感伤。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书信吧?问一声平安,祝他一切都好,

古代先贤圣人们也早就感叹过坚守真理道义是很难的事情啊。是不是应该退出那些政治党派纷争,把公文和征讨之心藏起来,暂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呢?

这首诗与两首同样宋代诗人的诗:《冷舍偶成示儿》(宋)王义山,《夜望》(宋)方回,有相应之处,可以一起品读下。但正如他的名句《玉楼春》写到:“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表达出不应留恋儿女情场而当为国效力征战的人生态度。

在《沁园春·梦孚若》更是流露出英豪之气概。所以推想这首小暑诗实在是表达了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一时无奈之情,而节气三候中代表家园的蟋蟀和代表理想的雄鹰,或许激发出来他诗中所言的矛盾与徘徊。他的报国之心是为了国家的和平,还有百姓的安身啊,就好像在酷热难当的夏日,诗人浪漫地“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愿以自己微薄之力,让人民多些舒适。

《出水芙蓉图》 南宋 吴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

王维(唐)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赏析:青谷

喂,我们是不是把大诗人头脚颠倒了?

读这首诗,想起一个权威说法,奉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王维为“诗佛”。通过网络,我找到全唐诗中没有收录的“裴迪同作”诗:次韵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仄径问山翁,何方有梵宫。曾经香火旺,今已佛灯空。

法界于心里,蓬莱在望中。红尘堪可爱,应惜晚来风。

两相对照,把王维所悟“佛道”,看作人在世俗社会中的挣扎,如在夏天酷热中煎熬,只有放弃欲望、遁入空门,才是解脱苦热的唯一妙方,完全是头脚倒置的误读。正像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痛感种性等级制度的残酷不公,通过苦修觉悟后传播不拜偶像、不主张祭祀的佛学一样,王维的“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也不是要把人拴缚进供着金身神像、盖着金顶神殿的“佛法”中。

王维告诉这颤巍巍赴宫敬拜的老人,你自问内心到底追求了什么?你患着虚空病态的信仰终究要落空。曾经炎热的香火,现如今灯熄火灭一点都不奇怪,而大地上照样水起风生。诗人唤醒我们“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诗人“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苦热》),并非让我们入空门而得拜神的清凉,而是借空门打开宇宙之心,得永恒自然的清凉。

王维诗意,也因他给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永恒之美的正确尺度,才传世不朽。思及至此,我对“诗佛”的权威说法的怀疑,也有了内心的答案:自然大于佛。

《宋黄筌苹婆山鸟图》宋代黄筌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白岚

据说李清照的如梦令现存两首,都以写景为主,我并未去考证。

小暑与藕花也是时节相连的,第一句虽然描写日暮,却把沉醉与归路,乘舟而去的雅兴描写的淋漓尽致。想想,在夕阳之下,喝个大醉,一醉方休,在藕花深处,大家看看谁划的快与否,惊起欧鹭飞了满天,此情此景多么符合夏天的感觉:带着狂热与放肆,如同词牌名一般,也只若在梦中执令。

我一直偏爱李清照,无论爱情与平生,当然也更爱她的诗词。问起女子哪儿不如男?这样传奇人生,也酿酒一般酿成了独特的李清照风格。

“三杯两盏淡酒”;“浓睡不消酒”;“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诗情谁与共。”;“东篱把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

来,同我与李清照一醉方休!

《太液荷风图》 宋 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溪小暑却宜人》

晁补之(宋)

一碗分来百越春,

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

能赋堂中偶坐身。

赏析:河漠

我说,这诗是写心情的,诗名可见。小暑始,温风至。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但二十四节气古来便是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小暑相对南方而言,或许已是大暑的气候。而诗人说“玉溪小暑却宜人”,这不得不归功于玉溪高海拔的地理环境。晁补之与友人对坐,在一碗宋代的分茶中,喝出了百越地区春天的感觉。

这样的宜人的气候,自然会生出惬意的心情。诗人又说,他日回首,红尘漫漫,高堂之上,还能有今日的自在吗?颇有点陶渊明的田园意境了,然这自由,以后只能是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

处境多少有点无奈,也比陶翁要逊色一般,毕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于市”的心境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青枫巨蝶图》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唐)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赏析:圣诞节

中年的重逢,话不尽的岁月沧桑,谈不完的琐碎过往,道不尽的唏嘘,表不完的欣喜,天真烂漫从心底发出,心情愉悦全是真实的感受,让我们走进这首七律,看看古人的久别重逢。

夏日的夜晚,夜百合静静的绽放,浓郁的香气充满小院,天空还飘着小雨,场景安静唯美,借物起兴,诗人和表兄从酒酣熟睡中醒来。接着白天的话题继续聊,离乱的年代,一份报平安的书信都不好寄到对方手中,不通的信息,世事的变化无常。

徒然让老哥俩起了一点凄凉的意思,物是人非,他年的小孩都长大成人,熟悉的亲故一些已经离开人世间,怎么不让人嘘嘘感慨,点滴的小事,日常的过往,都是中年遭遇的甘苦后静静的诉说和絮叨,虽然琐碎但确实是真实心境的反映。最后,诗人写了短暂的相聚,不尽的分别,想想明天的离别能不让人“愁见”。

为此感怀道,古人对待相聚,分别全在一心,往往情深意切,真实的让人感动不已,这首诗把漂泊坎坷写到了极致,也是我们现代人缺少的那份天真。

《和七律一首中年偶作》

落 尽千帆空影弄,露台月华睡蝉醒。

天蒸暑气生禅意,夜雨惊雷侧耳听。

不惑经年春去晚,沧桑篱落自飘零。

相逢话旧无从起,漫看长堤杨柳青。

《宋扇面画碧桃图》宋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小暑戒节南巡》

庾信 (南北朝)羽调曲之三

百川乃宗巨海。众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迹。四海合德尧臣。

朝阳栖于鸣凤。灵畤牧于般麟。

云玉叶而五色。月金波而两轮。

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山无藏于紫玉。地不爱于黄银。

虽南征而北怨。实西畧而东宾。

既永清于四海。终有庆于一人。

赏析:颜如

古人以为,“羽属水,物之象”。羽音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羽调即以羽音为主的调(式)名。这首颂诗让庾信写得四平八稳,对仗工整又大气磅礴。

作者庾信少负才名,“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偶像和实力并重。十五岁便入宫做了太子萧统的伴读。后来官至车骑大将军,封了侯,人称“庾开府”。无奈虽然当了大官,然而长期羁留北方不得回归故土。

庾信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处处用典为特征,亦不乏抒情和文学意味。他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杜甫很推崇庾信,称赞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此诗标题说明是小暑时节南巡,一派官家威严气象。开篇气势不凡,百川归海,众星拱北,四海归心,臣服圣贤。“禹迹”指称全国,“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接下来描写盛世好景,五色云彩,金波涌月,凤凰和麒麟是祥瑞的象征。朝阳鸣凤的典故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古以凤为灵鸟,比喻雅士贤才;朝阳鸣凤,凤凰鸣于山之阳,为喜庆之事。以麒麟为圣王在世的吉兆,“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灵畤则为古代祭祀天地五帝之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黄银紫玉,也是古代祥瑞之物。《宋书·符瑞志下》:“黄银紫玉,王者不藏金玉,则黄银紫玉光见深山。”有庆一人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出自《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晚年的庾信一直心心念念着故乡,然而中间隔着惨痛的变乱,隔着重重山河故人,命运之河早已拐了一个大弯,再也无法回头。正因为不可到达,想要到达的心愿就更为强烈迫切。因此即便庾信晚年的《哀江南赋》、《枯树赋》在文学价值上如此受人推崇。我还是更喜欢那个少年得志的庾信,伴读太子,饮酒做梦,写写情诗,连忧愁也是维特式的。

因为在今后漫长的一生当中,哪怕没有爱恨情仇,没有家国覆灭,总有无数的豪情空耗,总有无数的别有怀抱,总有无数的不得不说,到最后无话可说。

《宋许迪野蔬草虫图》南宋 许迪

《登沃州山》

耿湋

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

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

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赏析:雨霁阳光

沃州是道家福地,为古隐逸者所喜欢,只“登沃州山”这个名字,便自带潇洒飘逸的感觉了。《唐才子传》说他“充括图书使来江淮”,此诗应是当时之作。虽然沃州山离李白先生梦游的气势雄绝天姥山很近,风景不同,心境不同,诗意也大不相同。

首句简述“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在沃州山上欣赏海景,游兴正浓;恰同游的人都是一时英才,可交谈的多,可“同叹”的也多。

“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美丽的风景感染着大家的热情,相呼应着展露才情。

同是观望大海,上两句则不同于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气势磅礴,多相互恭维的句子,应景唱和,略显小家子气。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一群意气风发的才子们在美景面前畅谈,不觉间恬淡的月亮远远地在香草更远处露出面庞,夕阳渐沉;美好时光易逝。

“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羊祜游岘山而感伤美景,与我们一样呀。羊祜喜欢岘山,有次感叹说,自古以来那么多贤达高士游览过此山,都被岁月无情淹没了名姓。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古今相同。

耿湋后来也有诗句写到,“贫病催年齿,风尘掩姓名。”无论山峦秀丽还是水月镜花,在人眼中是为一时风景,对风景来说的人也不过是过客。所以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在于经历。

顺手捡拾一首不起眼的诗,本欲舍弃,却是最后一句戳中情怀,恰和书圣所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于是记,且只为这“於我心有戚戚焉。”

《宋李安忠竹鸠图》宋代 李安忠

《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

辛弃疾(南宋)

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谩道不如归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离魂。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点万红巾。莫问兴亡今几主。听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赏析:梅青

据说野草闲花一词来自于此,后多指风尘女子。想起辛弃疾为金戈铁马人物,为何卿卿我我,粉色红尘呢?自杜撰认为,他报国无门,借以消愁。

梅雨季节,寂寞掩门,无人会意,痴语花丛。词中没有直接写道许多色彩,但可以感知各色怒放艳丽逼人。

这种诗词境界,不似文宗欧阳修的"艳词",没有真正的闲逸之感。旧知闻,群臣,离魂,兴亡,满目沉重哀伤,却又在一年最好花季,反差带来的哀伤被掩藏,却是更加哀伤而无以寄托。

人生至此,如佛语所说人生七苦,求不得与爱别离,奈何。赵晋臣为好友,辛多和赵文,估计在好友面前,流露真情,疏郁感叹,又对如此美景带有逃避现实隐逸超脱之感。

《宋扇面画白头丛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古画 钤鉴藏印“佟氏家藏”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宋)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若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 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赏析:聆捷

此词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702年)至熙宁七年(1704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所作,此词为咏筝之作。

上片描绘了夏日雨后初晴的西湖美景,风爽水清,晚霞识趣,浓墨重彩,一朵荷花在湖水中盈盈盛开,丰满水灵。此时飞来一双白鹭,不知是倾慕荷花而来,还是被弹筝的女子所吸引。

动人的筝乐声从湖面幽幽传来,哀婉凄迷,欲拒还休欲遮还明,烟霭为之敛容彩云也因它收色,好像是湘灵女神在诉说她的哀怨与情思。待曲终,想去一睹弹筝女子芳容,却不见了踪影,只剩下数座青山耸立环抱,音符划过指尖,遗忘在风中。

全词采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来营造美妙意境。同时一语双关,“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写荷花的美丽轻盈,也是借出水芙蓉来比喻弹筝美人。运用衬托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倾慕荷花美人,或许是音乐动听而停歇,由此衬托弹筝女子芳容的美貌抑或琴技的精湛空灵。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