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现代诗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的名词解释

2022年09月07日 06:45:0740编辑

十四行诗是英语sonnet的译名,意大利是十四行诗的故乡,起先是在民间流行的一种抒情诗体,一般早期的诗歌都是为歌唱而作的体裁。因为这种诗体便于传唱,诞生不久即盛行一时(就像中国的《诗经》),后来这种诗体被很多作家、诗人所采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诗人,与但丁、簿伽丘一起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三颗巨星的彼特拉克是最早的著名的十四行诗作者。他用十四行诗抒发对劳拉的爱恋,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他的诗结构缜密,韵味隽永。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分四个诗节,前两个诗节四行一节,后两个诗节三行一节,其韵脚排列为:1221 2332 454 545(数字一样表示用同一韵)。
  十六世纪初叶,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迅速在英国诗坛盛行,已至在英国诗坛成为最流行的诗体。十四行诗移植到英国后在形式上有了些变化,即十四行诗的前三个诗节为四行一节,后一个诗节为二行一节。而韵脚出现了多种排列。在英国这个十四行的诗人群体中升起了一个璀璨的新星,他以烨烨光华照亮了英国诗歌的天空,他就是莎士比亚。
  ??在莎士比亚之后,仍有不少诗人写十四行诗,斯宾塞、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他们也都写下了不少的名篇,而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一座高峰,他的十四行诗被称作“莎士比亚式”或“英国式”,他的十四行诗的韵脚排列为:1212 3434 5656 7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73首赏析

和大多数传统的十四行诗一样,这首十四行诗也是歌颂爱情的,不过它还是诗人表达对爱友之深情。诗中的“我”感到自己到了“老年”,不久就要和“爱友”“永别”了,因此希望在“我”离开人世之前,爱友能好好地、强烈地爱着“我”。这就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诗人首先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让可见、可感的外景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全诗的内容可分为前十二行和末两行两大部分。前十二行又可分为三四个行组,每个四行组是一个意象。在第一个四行组中诗人以简练的粗线条勾画出一幅凋零、寒峭、冷寂的严冬景象;在第二个四行组中,诗人描写了一天中日薄西山、大地昏冥的黄昏情景;在第三个四行组中,诗人把自己描写成像“躺在自己青春余烬上闪烁微光”一样的残光余焰,火将灭,热将散。诗中的这三个意象或三个比喻对于表达主题思想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人着墨最多。这三个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象征着人到了老残暮年,接近了人生末日。这就是一幅凄凉而悲惨的景象,任何人见了都会产生怜悯之情,这就是诗人采用这三个意象的意图,诗的最后两行表达了这种意图。
在莎士比亚的诗歌中,颜色词是很丰富的,有明朗、舒畅,有的阴沉、抑郁,而且运用恰当。这些颜色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意象更加鲜明、突出,从而可以烘托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诗歌更加深沉蕴藉,更富于情趣和魅力。

更加具体的,你可以去图书馆借这本书——————《英美诗歌》何功杰编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

十四行诗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又称商籁体诗,形式完整,以歌颂爱情为主,是一种典型的文人诗。其实弥尔顿、济慈等诗人都创作过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但在吟咏爱情的十四行诗中,还是莎翁的最为经典。他一共写下了154首十四行诗,以吟咏缠绵悱恻、坚定执着的爱情为主,被誉为“爱情圣经”。莎翁热情的讴歌和赞美了生命、婚姻和爱情的伟大,还以特异的眼光的一次将美丽的触角伸向女性,同时他也意识到死亡是人的唯一的最终归宿,感到了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短暂,但他并未消极而悲悯的面对死亡、逃避死亡。总之莎翁的十四行诗为我们揭开了生命与爱情的面纱,令人长久的仰望、倾慕,它带领我们品读、聆听爱的言语,体验、感悟爱的真谛。(最近刚好在学习英美文学,对十四行诗也是喜爱有加,希望这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