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更是一代词宗,他开创了豪放流派之先河,开宗立派,让人耳目一新,豪放处雄奇如天风海雨,气势磅礴。苏轼词风多变,其婉约诗词同样独树一帜,高出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婉约词手法新锐独特,风格婉约轻柔,形体声律紧守无缺,读之极尽缠绵凄婉;苏轼的婉约词和其他词人所创作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具有极强的艺术色彩以及感染力。
人们对于苏轼的诗词,大多都只知道其豪放,却鲜少关注他的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有些作品更甚于豪放词之作,细细赏读品尝,可与婉约词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相媲美。苏轼的婉约词就好似春风绵绵,悄无声息,吹尽世间繁华。那么,苏轼的婉约词有哪一些特点呢?
第一、情思方面——移情于物,物我相融的情思苏轼“以诗为词”,赋予了词新的灵魂和生命,使他的婉约词独树一帜。苏轼婉约词的写作手法继承了《花间集》以来的词学传统,内容题材上大致都是伤春惜别。他的情思表达多为移情于物,物中有我。看到词中所描绘的事物,仿佛就能体会他的心情和情思。诵读苏轼的婉约词,尤其是他的咏物词,可以体会到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思感受。从词中可感受到深刻的情 感。他 “移情”词中事物,使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二者浑然一 ,达到了咏物词的新境界。例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于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i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第二、情感方面——清新雅丽,真挚细腻的感情苏轼的婉约词在清新雅丽中饱含着真情挚感,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是苏轼的一首悼亡词,是苏轼写给自己原配夫人的。 词人联想到自己十年来的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与无限的感伤,形象地表现了对亡妻难以忘怀的情感与思念。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宋]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整首词文笔细腻柔美、凄清幽静,情感自然质朴,哀怨婉转,可谓是婉约词中的绝唱,
使人读起来不禁黯然伤神,回味无限,还能够感觉到荡气回肠的阳刚之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妻子华年早逝,悲痛万分,隔着千里的坟墓无处可以诉说凄凉。其实即使来到了坟前依然不能与妻子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这 超越生死界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无助凄凉却又无人诉说的情感。
第三、意境方面——用词典雅,韵味无穷的意境苏轼融儒、佛、道于一身,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低俗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与花间词“以艳为美”和柳永词“以俗为美”的特点相比较,苏轼的婉约词展现出“以雅为美”的特征。例如:
《点绛唇·红杏飘香》
宋代: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这首词的主旨是伤春念远。
上片忆往。红杏翠柳是眼前容色,雨中小楼为当日情事。“朱户”暗示伊人身份,亦显温馨。开头渲染出如画般的春色,写红杏更写出它的香味,杏花的香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描写翠柳时,既表现出了它如烟之袅袅的轻态,又描绘出了垂柳轻拂之姿态。词人用词精致、高雅,描绘出如诗如画般的美丽春色。
下片思人。卧对残烛,伤春伤别。明知“归不去”,仍然“迷归路”,到底不能忘情。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与“芳草迷归路。”前后照应,相反相成。红杏香柳,勾勒出如画般的美丽的春色让人向往;芳草迷归路,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总结:婉约派苏词显示出苏轼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到的文学见解,与一般的婉约词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苏轼在继承传统婉约词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婉约派苏词洗脱了以往同类词的浓艳香泽和脂粉气息,词风或含蓄幽咽,或清雅明丽,读来耳目一新。
(图片均来自网络)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