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为何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维见胜?

2022年08月26日 03:38:5985

本句出自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诗分唐宋的论述。丰神,即风貌神情。筋骨,原指筋肉和骨头,泛指体格。筋骨思维可以理解为,宋诗的格局和理趣。整句的意思是,唐诗以风貌神韵见长,宋诗在格局理趣上更胜一筹。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宋诗则逐理把握。这实际上是讲了唐诗和宋词的不同之处,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对比一下:一、唐诗有着唐朝社会自由、大度与繁华的情趣。1、唐诗善言情。2、唐诗多以强烈、激情地感受生活。3、唐诗讲究韵律节奏。二、宋诗有着宋朝社会睿智、稳重逐理的理趣。1、宋诗善说理,以理趣见长。2、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3、宋诗有散文倾向。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著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唐诗和宋诗在形式上并无二致,但是在内容或者说思想深度方面却又不尽相同;这是时代的特色;反过来又印证了文学作品不是凭空想象而必须与历史紧密结合。

从疆土面积,财政丰腴程度以及民族和谐方面来说,宋朝与唐朝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唐诗当然是擅长丰神情韵,比如说唐朝的诗仙、诗圣、诗魔、诗鬼等尊号;

第一个关键词;西昆诗派;

宋朝没有这些桂冠诗人;这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比如说在北宋初年,宋诗的风格还是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此时,宋代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编纂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这本诗集主要是收录他们之间彼此唱和的诗;

后人将这类诗歌称为西昆体或者说西昆诗派;西昆体诗人以唐朝大李商隐为祖师爷;西昆派诗人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 ,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 ,以求意旨幽深;

西昆诗派诗人的作品大多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说白了就是模仿的高手,缺乏创造性。

比如下面这首杨忆的《此夕》

此夕秋风臘败荷,玉钩斜影转庭柯。

鲛人泪有千珠迸,楚客愁添万斛多。

锦里琴心谁涤器,石城桃叶自横波。

程乡酒薄难成醉,带眼频移奈瘦何。

很显然,这些诗人的作品毫无时代气息,与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大相径庭。

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

毫无疑问,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第二个关键词;新诗文更新运动;

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三人就是新诗文革新的代表;他们都努力去摆脱晚唐诗风的柔弱,矫正西昆体的浮靡,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常在作品中发表议论;比如下面这首梅尧臣的《梅花》;

江南腊月前溪上,照水野梅多少株。艳薄自将同鹄羽,粉寒曾不逐蜂须。桃根有妹犹含冻,杏树为邻尚带枯。楚客且休吹玉笛,清香飘尽更应无。

宋诗变得越来越长;一些长诗往往议论纵横、反复述说;语言趋于散文化,体裁上多用古体。风格或流畅自然、或清新放逸、或古硬奇峭;

由于欧阳修等人的努力,宋代诗歌在神宗年间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此时的北宋,是诗人辈出,流派纷呈,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第三个关键词;思想性;

由于深受欧阳修的影响,上述诗人都较重视思想内容,并且不同程度地有着以文为诗或以议论为诗的创作之风;

比如说王安石的诗,其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晚年讲求诗律精严,开宋人师法杜甫风气;比如下面这首王安石的《谢安》;

谢安才业自超群,误长清谈助世纷。秦晋区区等亡国,可能王衍胜商君。

(注;王衍;西晋大臣。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好老庄之学,言行古怪,所论义理,即时更改,世号“口中雌黄”。历任中书令、尚书)

再比如说苏轼;他的诗是才气奔放,随物赋形,风格多样。而且其门下诗人如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也各具特色;比如下面这首著名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写庐山的诗与李白同一题材的诗其高妙之处就是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性。

第四个关键词;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越来越大;总体来说,作为苏轼学生的黄庭坚的成就没有超过老师;

但是,黄庭坚的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黄庭坚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这就是史称江西诗派的来历;比如黄庭坚的这首《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如果说唐朝诗人当中真正反映民众疾苦的只有杜甫一人的话,那么;宋代诗人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等方面是人才辈出

他们的创作题材都有所扩展。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背景下,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炽热、深沉。

比如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艺术风格上,宋诗逐渐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有多议论、多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等特点。比如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代诗人都很重视学习唐人,有的偏重模仿,但是更多的是力求在学习中创新,形成了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格局。

从这个层面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宋诗已经超过了唐诗。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