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帖当然学字帖,没有字帖学碑刻这是没办法。
碑刻没有墨迹体现,缺少细节,能学到的东西比帖少太多,显而易见那个好用就学那个。
“石刻不可学”出于米芾的书论《海岳名言》:“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意思是,墨迹一经刻石就要失真,学习书法必须看原作。
这种观点似是而非,比较片面。
一、米芾书论的产生老米有一个习惯,他不喜欢抄写别人的内容,喜欢写自己的东西,想到什么写什么。这其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以及一些直抵人心的快言快语,但同时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偏激的内容。
比如他说“颜柳挑踢”,说“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米芾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书论,《海岳名言》是他写给好朋友张嘉父的一些心得或称建议,共26则。这些内容的辩证地学习,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应该摒弃。
二、米芾的卑唐观念老米这个人很奇怪,他是从唐人入手学习书法的,可当他听从苏轼建议上溯魏晋后,回过头来大批唐代书法。关于这一点,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一是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尚意书法”,崇尚自然、性情。以他们的眼光看,“崇尚法度”的唐代书法与其是格格不入的。
二是唐代书法尤其是楷书,虽然正大气象,创造了楷书的鼎盛时期,但过于重视法度,确实让书法失去了许多趣味。
三、石刻的得失石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唐以前(含唐代)的书法多以石刻的形式流传下来。
由于石刻(包括后来的翻刻)是以刀斧对书法的再加工,原作中的笔触及笔墨变化都已看不出来。再加上刀斧的锐利使得“凿”出的线条与笔写出的线条已有较大的不同,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石刻可以认为是书法的“第二次创作”。
1、石刻书法的好处
上面讲过,石刻使书法得以流传。由于其轮廓分明,故石刻非常方便学习字的结构。
初习书法的人,最重骨力,讲究先搭骨架,从这种意义上讲,石刻书法(碑类)是最好的选择,故初学者多从《多宝塔》《颜勤礼》《九成宫》等碑刻入门。
2、石刻书法的弊端
正如上面所言,石刻已失去笔墨变化,这对于笔法的学习非常不利。所以在学习书法时,要学习笔法,一定要看原迹。
现在科技发达,影像技术已非常成熟,各种书法碑帖印刷得非常精美,碑与帖可以结合起来学习,这样不至于顾此失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米芾行书代表作品有哪些?
中国书法史上有3个“疯子”:杨凝式、米芾、徐渭。但三人疯得又有所不同:徐渭是真疯,精神分裂了;杨凝式是装疯,以此避祸;米芾是卖傻,哗众取宠。
《研山铭》
另类的老米,无疑是非常聪明的,他善于“偷师”,从前人那儿这“偷”一点,那“偷”一点,最后竟然形成自己的特点:集古字。
老米留下的作品很多,其中排在首位的,应当是被称作米芾”墨皇“的《珊瑚帖》。此作是他得到名画、宝物后,狂喜挥笔写就,线条流畅跌宕,笔端神采飞扬,尤其是写到”珊瑚一枝“,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下笔力道加重,这几个字明显大出不少。这还不算完,还要画出珊瑚笔架的样子,书画浑然天成,应是他尽情宣泄的得意之作。
《珊瑚帖》
如果说《珊瑚帖》是他随意挥洒、“放笔一戏空”的佳作,那么,《蜀素帖》则是他收敛性情、认真而为的作品。彼时,老米受朋友湖州郡守林希的邀请,前往太湖游玩。林希好酒好菜招待,再叫上三两美女相伴,把老米安置得舒舒服服。
末了,林希拿出珍藏了20多年蜀素一卷,请老米挥毫泼墨。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再加上腿更软,于是,兴奋的老米哪敢怠慢,凝神深思,认真创作,于是产生了“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米芾的佳作太多,我认为此两件代表了他的不同风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蜀素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