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适合中秋晚会吟诵的诗词,常见的中秋节古诗词?

2022年08月21日 22:45:06744

推荐如下几首:

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二、《中秋月》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

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三、《中秋》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

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

一年虚过秋。

译: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

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四、《中秋登楼望月》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五、《中秋》唐代:刘得仁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译:不管是世俗中的还是超然世外的,都在期待中秋月明。

一年中只有这一次,所以唯恐这天有云遮月。

露水洗净了尘埃,月光照亮了万物。

正适合高声吟诵诗篇,可惜月亮又西沉,只给人们留下满腹惆怅。

米芾适意帖写的是什么?

《适意帖》又称《玉格帖》,翰牍九帖之四,纵23.5厘米,横35.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逸笔草草,神采飞扬。

(米芾像)

(米芾适意帖)

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己,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

米芾喜欢用浓墨书写,此帖几乎都用浓墨,浓中见润。有立体感。王澍《论书剩语》中说:″古人作书,未有不浓用墨者,晨起即磨墨汁升许,供一曰之用也,取其墨华而弃其余滓,所以精彩焕发,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

米芾此作章法独特,结字欹侧,行中轴线左倾右斜。行与行有疏密变化,第五行留有大块空白,和六、七行下段很密的小字形成大疏大密对比。

整篇章法,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较正,中间多行歪歪斜斜,但通篇看又是平正的,形成正斜对立而统一和谐关系。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米芾所书。)

米芾《适意帖》(又称《玉格帖》) 翰牍九帖之四 纸本 行草书 纵23.5厘米 横35.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旁注:右军),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

米芾最讲究笔法,能八面出锋。《适意帖》中可以看到他的腕灵笔活,沉着痛快,淋漓酣畅。米芾自己曾说过:「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适意帖》中有一些字真是「振迅天真」,越看越令人赞叹不已!帖中,米芾行、草皆用,这里体现的也是一种对比原则。整个作品显得生动、跳跃,超逸奔放、笔圆墨润,收放自如。仔细看,本作品的前部分写得端庄宽绰,到了后半部,情绪变化逐层递进,写得越来越密,这种疏密的对比关系,不显得做作,却显得随意生动,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其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跃然纸上,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

纵观米芾的《适意帖》书法特点我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2、造型上。“险、绝”,侧倾的体势,险不怪、稳不俗,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有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

3、用笔上。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1]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2]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