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在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集收有154首诗,大致认为作于1592年至1598年,1609年于伦敦首次出版。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26首,献给一个年轻的贵族,诗人的诗热烈歌颂了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们的友情;第二部分为第127首至最后,献给一位女士,描写爱情。
十四行诗是源于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文艺复兴初期时盛行于整个欧洲,其结构十分严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段为八行,下段为六行,每行十一个音节,韵脚排列:abba abba,cdc ded。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构却更严谨,他将十四个诗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每行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 cdcd,efef,gg。这样的格式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式”或“伊丽莎白式”。对诗人而言,诗的结构越严禁就越难抒情,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毫不拘谨,自由奔放,正如他的剧作天马行空,其诗歌的语言也富于想象,充满感情。
参考资料: 。希望对你有用。
十四行诗的来由?(谢~)
是一种短篇诗歌,名字来自法语sonet五四时代为商籁,是短歌曲意思,从十三时期演变到现在格式,有很强韵牌和结构,可随历史也有改变,如意大利彼得拉克和英国的莎士比亚诗
啥是sonnet
Sonnet在汉语中早期被音译成商籁体,后来被意译的“十四行诗”代替,但新的译
法有不准确的对方。首先,sonnets通常是十四行,但也有变体,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154首sonnets中的第99首是15行,而第126首只有12行。另外,“十
四行诗”的称谓也没有涵括sonnets的其它特点。这或许也反映了用汉语翻译一个外
来诗歌体裁时面临的处境与取舍吧。
Sonnet这个词可追溯到拉丁文sonus(声音),于是跟英语单词sound和song的词根son有
近亲关系。它直接从意大利语sonetto演化而来,也与中世纪法国南部语(Provencal)中
的sonet (短歌) 有关。简单地说,sonnet是指一种抒情短诗,一般来说有14行,每
一行有特定的韵律,而行与行之间有固定的押韵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