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关于宋朝历史的书籍,有哪些比较值得阅读?请大神们推荐?

2022年08月13日 10:51:284

关羽宋朝的史书除了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和元朝丞相脱脱写的《宋史》宋史分为《纪》《表》《五行志》《地理志》《官职》《食货》《列传》

还有《崇文总目》和《崇正辩》前者的作者是王尧臣,分为六十六卷,包括正史,编年史,实录,杂史,伪史,地理,氏族和传记,还有礼仪,正史里包括(三千六百卷,隋志,唐志,)还有崇正辩,作者是胡明仲,北宋人哲宗元年生,卒与南宋高宗二十六年。类似宋朝的史书还有《大宋宣和遗事》,这个记载的是北宋徽宗时期到南宋高宗时期为止,其他的还有沈括的《梦溪笔谈》第一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卷二分为:象数,官政,权智,艺文,第三卷分为:异事,杂志,药议,

我强烈推荐《如果这就是宋史》,一共十册,我读了差不多三个月,基本上是一周读一本。这本书趣味性很高,历史小说,记录了北宋和南宋,一共16位皇帝。看完这部书之后,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我已经坚持3年多,累计差不多有200多本。读书让我很快乐,重新获得了精神方面的自由。

如何判断诗词、诗歌的优劣?

评价一首诗词是否是上乘之作,个人认为最主要看它这几方面是否过关或达标!

(一)意境。没有意境的诗词算不得好诗词!什么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画面感,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构思奇妙构思奇绝构思旖旎构思瑰丽的的画!正如大文豪苏东坡评价唐人王维的诗:“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大诗人也是大画家,摩诘是他的字,王维可谓诗书画三绝吧!最起码应该是诗画双绝吧!这就是意境!

(二)表达。有好的意境有好的创意,有丰富的画面感还必须要有好的表达!什么是好的表达?所谓好的表达其实就是修辞炼句!就是措辞炼意!作为一个优秀的词人或诗人必须掌握普通作家三倍以上的词汇和词汇量,这样才能写出意境高古瑰丽,立意高远深邃的诗词佳品!有的人文章写不好就去写诗填词,其实创作一首好的诗词作品,不亚于写一篇优美的散文!大家熟知王安石的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吧!一个“绿”字使整句诗整首诗充满了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可当初“绿”并不是最早用字,开始使用“过”、“来”、“吹”等字但都觉得效果不好最后选用的是“绿”!这就是表达!

(三)诗“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一首没有诗眼和词眼的诗词作品,总会有一点美中不足,或者干脆说是不完美的!什么是“眼”?眼就是高度,眼就是主题,眼就是中心,没有眼就没有高度,没有眼就没有宽度,没有眼就没有厚度!也就不会传唱流经久远!

别的我个人认为就不是太重要的了!能够做到以上三点就是一首非常不错的诗词了!

诗词,尤其是古体诗词(我们称之为旧体诗词)的好坏评断是有标准的,但是这个标准非常模糊又不曾统一,但在谈如何界定诗词优劣之前,我们得谈谈前因。

盖因为古今各类诗话,其中作者水平参差不齐,观点又互相抵触,普通朋友能接触的界定诗词审美标准的又只能是这些诗词话------所以关于诗词话部分的渊源嬗变,不得不提。

诗词理论体系的前因理论模糊说模糊,是因为中国诗歌理论知识发祥太晚。

我们如今公认的、第一部纯理论作品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当然,本来不叫这个名字,只是简简单单的叫做《诗话》,但因为后人引用《诗话》的时候,出于对欧公的尊重,故以《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称,《六一诗话》的由来便是如此了。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六一诗话》

要知道,作为中国文学的总源头《诗三百》起源于周代;而稍微“专业”的《六一诗话》却是宋代才有--------这意味在这个时间段之间,诗词理论是一盘散沙(虽然有诸如《文心雕龙》等著作,但总归只是泛泛而谈),古人显然没有认识到“理论和实践”是多么的重要....

理论体系不被重视我们就以《六一诗话》为例子,其中作者有自序云:“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什么叫“以资闲谈”?就是告诉你们这是我没事的时候写的,你们也要没事的时候看....

我国古典文学构架就是经史子集四部,其中是以儒家思想指导【经】为主干,以【史】为脉络,剩下的诸如【集】(各家文集)、【子】(医学、数学等及杂学)为消遣娱乐,这种情况下,大家会重视吗?

标准不统一这里有一个关于艺术标准的误区,即【异】和【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喜欢粤菜我喜欢湘菜,单论湘菜和粤菜并无高低之分,但达到【菜系】本就需要一定的入门标准-------你不可能非指着一个烤红薯去研究是八大菜系的哪一支吧?

但到了各种诗词话中,古代理论家非但以主观为论点,且有极强的【党同伐异】倾向:

近代王国维为了推“境界说”、“不隔说”,强行让纳兰性德变成了“未染汉家习气”: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间词话》

但实际上纳兰性德是什么状况呢?不但乾隆点名批评他“染汉家习气”,就他本身的交友范围也就是在江南汉家文人那一波。

“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秀水朱彝尊,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吴江吴兆骞久徙绝塞,君闻其才”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

又袁枚为推“诗贵温柔”,又把王安石打成反派:

王荆公作文,落笔便古;王荆公论诗,开口便错。何也?文忌平衍,而公天性拗执,故琢句选词,迥不犹人。诗贵温柔,而公性情刻酷,故凿险缒幽,《随园诗话·卷六》

但北宋张舜民又赞王安石诗为“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刘熙载又对王安石词评价极高。

“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词曲论》

如何评断诗词之优劣如前文,大家能接触的,无非是直接看诗词话,或者是间接的在语文课上听着半吊子老师们看完诗词话之后的断章取义-------大部分人从根子上就歪了,因此形成了这么几个畸形的观念:

1.我知道的诗词人才是好诗人。

2.诗词就是要我看的懂才是好诗词。

3.诗词要讲意境,格律只是束缚。

如果你形成了这种观点,那么我往下讲的东西您可以不看了,因为我不想夏虫语冰,但如果您确实能认知到自己并非内行,且保持了对诗词的谦虚,那么我非常乐意跟您一起交流。

诗词优劣的认知,并不是在诗词上,而是在于对旧学的通雅,以及在这个体系上建立的审美标准。这两点是很难的,一句多读书就不知道要吓退多少人,更遑论谈要怎么读懂才能通雅旧学了,更更遑论要培养看似玄乎的审美标准了。

一般来讲,诗词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容的优劣,一部分是技术的优劣。

技术的优劣什么是技术的优劣?是格律?不是,格律只是入门。所谓的技术,就是前文所言的“在于对旧学的通雅,以及在这个体系上建立的审美标准”。

很多人表示的“诗歌是大众化的”、“是老百姓的”-------这句话本没错,艺术是不分高低贵贱,但对艺术的理解却是有门槛的。有人阻止你上大学了吗?但是你不学习拿什么去考大学?一个道理罢了。

丨字句精炼之优劣

拿几个耳熟能详的诗词当例子:

王国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

为什么说“闹”用的好?

“红杏枝头春意闹”前一句是“绿杨烟外晓寒轻”,首先“晓寒轻”就预设了暗色调的背景,然后建立在这个背景之下“春意闹”则才有更具体的形象------这是作者美学素养带来的色彩对比;“闹”字用在“春意”上,就非常有新意,且“闹”大多用在巷陌街道的人生嘈杂,作者这么用“闹”,就容易给人带出一种“人声鼎沸”的通感,使得“春意”、“红杏”极具拟人性-------这个是作者对于‘字面表意’的敏锐丨章法之优劣

这个我就不仔细谈了,有本书叫《作文技巧》,九年义务教育讲了九年,不外乎就是立意,正反论,总结,或是起因经过高潮结尾,或是排比、比喻、拟人--------好文章不一定是好诗词,但好诗词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词既成,试思前后之意不相应,或有重叠句意,又恐字面粗疎,即为修改。改毕,净写一本,展之几案间,或贴之壁。少顷再观,必有未稳处,又须修改。至来日再观,恐又有未尽善者,如此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倘急于脱稿,倦事修择,岂能无病,不惟不能全美,抑且未协音声。作诗者且犹旬锻月练,况于词乎。 《词源》

不就是教你先看题目,再立意,再想开头结尾承上启下么?不过是多了一个“协律”罢了。

总如上,诗词的评断,从上文中几个方向入手,便八九不离十了。当然,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并没有提到【内容】上的优劣------我觉得这应该是不用提的:内容是靠技术体现,倘若连技术看不懂,又谈何分得清内容之优劣?而倘若能从技术上分清优劣,那么内容的优劣,也就了然于胸了。

推荐这本书:《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套装共2册)》。作者阵容强大,云集诸多空前绝后的鸿学大儒,代表了当今文学鉴赏的最高水准,比如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吴熊和、周汝昌、叶嘉莹等人....

总而言之,能否分清诗词的好坏,不是靠读了我这一篇文章就能懂了的------此文的用意仅是能让朋友们明白如何去走,但路究底是自己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