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怎样才不会把现代诗写成散文?

2022年08月12日 22:12:054编辑

启示语:

詩句精神气全在,

通顺韵律本真味。

浓缩句精意象深,

文学功底融自然。

诗歌的表达特征是意象,散文的行文方式是叙述,抒情,表达等修辞手法。通俗说:散文是走路,诗歌是跳舞。不仅是指文字外在节奏上的跳跃,更是指意象的内在节奏上的跳跃。诗行跟散文语句的显著差别,在于诗行文字音律的跳跃性和意象的跳跃性。诗贵精炼、贵含蓄,语言是浓缩的、直白的、独特的语言,诗的形象思维跟散文的形象思维不同,更集中、更富于想象、更有强度和张力,由此决定了诗中意象的扩展必须具有跳跃性。特别在现代诗中,意象跳跃的幅度之大和节奏之快,在其他文体中往往认为是怪异的、不符行文逻辑的。相反,如果诗行中的意象扩展拖沓、浅显、面面俱到、交代清楚、连绵不断,那么这就是失败之作,或者是“分行的散文”,算不上诗,以上是一些心得看法。分享本人原创诗二首,如下:

问号

冷静的月亮,挂在天上,

我行我素的世界,伸手抓拿,

竖成的塔尖,插入云峰,

生出悲鸣的空响,

刻骨铭心的对峙,不离不弃。

北风呼啸着,呐喊助威,

带着矛,夹杂着盾。

太阳要做一首史诗,诉说温暖,

雷神的重锤,砸出一道彩虹,

一个问号,却不是断舍离。

原创于2020年6月27日

回音壁

一指的流沙,唤醒过客三千。

高山侧耳,流水低吟。

伯牙弦未断,子期语拂琴,

九曲的溪流入海,回转云霄。

一壶透明的烈酒,燃烧着誓言。

弥漫着芬芳淋漓,饮尽了岁月沧桑。

心跳动的节奏,谱一曲乐章。

折叠在时光里,回味悠长。

揉碎的月光,闪耀着万里长城。

烽火连烟,喊杀声震天。

不朽的丰碑,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锐光下的万仗豪情,也看着今朝。

岁月的长空里,一条长长的回音壁,

鸣响着众生的万籁,回应着浮世百态。

光阴之逆旅,过客匆匆,

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

洒着满天霞光,也映着寒衣雪山。

永恒的天光,回音着大地,

否极泰来,福址安祥。

原创2020年2月18日

古体诗和现代散文诗歌你最喜欢哪一类?为什么?

古体诗和现代散文诗歌最喜欢哪一类?为什么?

古体诗和近体诗有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喜欢,但是更喜欢近体诗,因为近体诗是诗中带着锁链的佳作,唐朝诗巅峰之作。

古体诗可以说好诗都在唐朝之前。如果说现代古体诗和散文诗相比,还是喜欢散文诗多一些,因为散文诗距离我们现代人语言比较近。

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平仄,对偶对仗,只要押韵,但押韵也比较宽松 。

下面看图试写一首古体诗:

《南国冬天里的春天》

文/一隅一曦

北国凛冽南国暖,

清清波上荡小船。

船尾剪水写人字,

桥上裁光照彼岸。

散文诗:散文诗有诗的音韵美感,又有散文的形式,内容上有散文性细解,又有诗的情绪和朦幻,是散文和诗两种文体的特点渗透,是散文形诗韵体。

下面再试写一篇散文诗:

《南国冬天里的春天》

文/一隅一曦

十二月正是北国寒冷的季节,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枝头的绿叶早已飘零殆尽。可是同样是十二月,南国却如同春天温热,女子穿着花红柳绿的透明纱裙,枝头的花五颜六色,正争着绽放开花结果。

海叉子里的水清清荡起波韵,一条小船滑行在波光粼粼的碧水中央 ,船过之后,船尾的余波,像是船尾剪成的人字。波浪顺着两个方向微微撇开去 ,画面动感美好,让人浮想联翩,如果小船中的人是自己就好了,此时站在桥上看风景真的没有在小船上如诗如歌,畅快淋漓,体验冬天里的春天,南国只有春天没有冬天的北风恶。

我此时站在桥上,还有什么比掏出手机,对好角度,把温暖的阳光还有阳光里明媚的彼岸都容纳进手机里,保存此刻看到的风景,让未来还能回来,重温这瞬间的万般美好 ,独身回至此刻。

我比较喜欢古体詩。因为从小到大背颂的都是古诗,现在散文诗写得太深奥了,比古诗还难懂。个人确实是才疏学浅,理解不了。

细分析起来,大概有这些原因。

第一,是多年的文学影响所致。由于古诗,特别是唐宋詩词,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背颂,在自己的脑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长大了以后又願意看唐诗300首,唐宋詩举要,汉魏六朝詩选,詩经等等,对中华古诗词确实有爱不释手,

越来越喜欢的感觉。

打个比方吧,唐诗确实写得都是脍炙人口的,我们信手拈来,哪首都是铿锵有声美不胜收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詩人突然看到山寺的桃花,本来以为四月春归了,又看到春天桃花的盛开景致,很是心旷神怡。真是写得太美了很值得一读。

第二,由于文言的词句有据可查,而现代散文诗无法找到出处。文言有些弄不懂的句子,可以查询词典,辞海,辞源等工具书。而现代散文诗的句子太深奥的,也查不到出处,还没有解释的工具书。所以自己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如入五里云雾之中,只好不去读了。

第三,俗话说詩人立于地,脚踏实地的写出生活,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唐代的李绅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写出了《悯农》这首詩:

除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很有感触,流传至今,成为一个千古的佳话。李绅后来作了大官,也开始鱼肉百姓,就再也没有一首好詩了。所以说唐诗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华文化瑰宝,确实是名符其实,也是大多数人喜欢的一个原因。

回到现代散文诗上来,广大的人民群众都看不懂,怎么去深入人心,流传后世。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