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世人的价值取向,重物质轻精神;另一方面也跟诗作的传播途径有关吧。
谢邀:这样的诗人太多了,要举例子的话,可能三篇也举不完,比如说唐朝诗人,“罗隐”,他的很多诗句都堪称为经典,但是不出名!近代诗人不出名的就更多了!
名星梦每个人都有,要想红,很难很难!极少数的人才能红,诗也一样,让全天下的人认可,那就很难了!况且还要通过审核。
宋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试问,是谁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两句诗富含哲理。当年,苏轼被降职后,在去任职的途中经过九江,到庐山游玩,欣赏美景的同时又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深有感触,遂写下此诗。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侧面看高峰陡峭耸立。每一个不同的角度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哪个才是庐山真面目呢?作者自己也迷惑了,身处于大山之中,怎么能看透大山的全貌呢?巍巍朝堂可不就像这起伏的庐山吗?任你才华横溢,能力出众,政绩卓著,爱民如子,还是被一贬再贬。都说站的高看得远,可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就听人谗言,就不重用这德才兼备的好官呢?皇上也是只在此山中,不识此山貌啊!芸芸众生,世事纷杂,我们又有谁不是在大千世界这座大山中流连忘返呢?有时是迷雾遮天,有时是一叶障目,纵是青天白日,也是身陷局部难观全局。这两句诗启示我们,遇事要尽量全面客观地去分析去对待,不要片面主观地就下了定论,这样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犯错而不自知了!
一、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试问,是谁不识庐山真面目?答: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被贬赶赴汝州,经过庐山时,游玩庐山所作。“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句诗词的主语:
1、按照诗词的字面意思解释是苏轼本人和同游的好友,也可泛指庐山的游客。
2、按照古人作诗“借景抒情”的风格,结合创作背景来说,这句诗的主语也可以指当时的统治者。
二、回答解说《题西林壁》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解释:初上山之时,站在远处看庐山,从正面看是山岭,不是很高,但是换个视角,比如从侧面看,看到的就是险峻的高峰。进入到庐山里面,眼前所见是各不相同的。看不全庐山的全部面貌,是因为在庐山之中,视野有限。
1、诗词字面意思解说答案:自古庐山以险、秀、奇、雄著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就是诗人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当我们乘坐飞机从庐山上空经过时,看到的庐山绵延起伏,也很难看到全貌,何况当时苏轼那个时代只是徒步上山,视线所见有限,所以作者来了一句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按照诗词创作背景解释答案:苏轼所生活的朝代,当时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导变法,史上成为“王安石变法”,主张用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国富兵强,挽救大宋的政治危机,苏轼主张采纳新法的合理成分,主张讲究实施的策略,这个政治主张被当朝旧势力所不容,所以一度被贬,诗人借景抒情,说整个朝廷就像庐山一样,当局者迷,看不清实际情况,只知道循规蹈矩的推行旧制度,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
上述是林然对这两句诗词的理解,请各位前辈指教!回答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