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为什么那么出名?

2022年07月23日 22:29:362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一年桃红柳绿时,说桃花、谈桃花的相关名诗名句,以及其背后的情感之事恰逢其时,应该是别有一番韵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唐朝诗人崔护名诗《题都城南庄》中的名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朝诗人崔护(772年—846年)也因此诗而名垂青史。

题主问为何"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那么出名?这要从作者所创作的当时环境、心境,诗的来龙去脉,以及此诗句的本身去分析了解。

诗句的背后有一段传奇故事和爱情佳话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有的说是崔护科考进士及第时,有的说是科考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出游,因口渴讨水喝时,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而题写此诗。回城后因挂念佳人放心不下,几日之后又重返桃园人家,见桃花女因题诗伤心而逝,抱头痛哭时又将美人唤醒,两人终成眷属。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红袖添香、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这些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佐证,但后人对诗句背后的故事却津津乐道。如戏剧家欧阳予倩曾以这个典故为范本创作了京剧《人面桃花》,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

关于这首诗的结局至今还是个迷,自唐至今,各种版本不断,当然结局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一种是“从此萧郎是路人”。但我更喜欢没有结局的结局,如此诗才有残缺的凄美,才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耐人寻味:我也希望诗人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的愿望,就像梁祝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后化蝶成双成对一样。

诗句之中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充满着浓烈凄美的诗情画意《题都城南事》短短四句诗,28个字(除去5个重字即只有23个最常用的汉字),平仄韵律完美,好记易懂,颂读起来朗朗上口,细细品味却包含着去年与今年两段时空的交错,人面与桃花两种景观的比对,桃花与春风两样景物的交融,期待甜蜜与不遇失落两份情感的跌宕起伏。

这首诗既是一首即兴诗,更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也是人们踏青赏花的最佳时机,更是少女怀春、才子多情浪漫的时刻,在这最美的桃园遇见最美的人,谁人能不触景生情呢。但春光短暂易逝,这场邂逅终将留下遗憾。这个遗憾是今年的"桃花依旧"而"人面不知何处去"。

此诗中的"人面桃花"从此成为浩瀚成语典故之一,用来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被后人广泛演化活用,比如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当然也是诗人对前人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升华和凝炼。

一人一生一诗句,一花一典一成语。这样的诗和句不断被后人引用和传播,不出名都难。这样的诗和句一生一首或一句足亦。

诗句本身蕴含着人生与自然的普遍规律"桃花依旧笑春风"从面上看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诗人用"依旧"(也就是年复一年、每年如此的意思)和"笑"(拟人化手法,表示开放、绽放)两个词,把春季桃花的年年按时开放写得自然贴切,客观事实,把画面刻画的美丽灿烂、妩媚动人,也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从诗蕴藏的情理分折,该诗句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实质写尽了自古人生多情却无奈,无情而易逝的人生哲理。

景中的桃花在春风中笑,景外的诗人内心却充满着失落、孤独,不知是桃花笑诗人应该放下心中的女神,还是要永存心中的美人呢?这种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变化,特别是该怎么变化,诗人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你我又怎能知晓却又多想知道答案?正因此诗句从"艳遇"到"不遇"之后留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才有后来人那么多的该不该"再遇"、该不该"圆梦"的爱情故事续集、爱情小说传奇。这就是此诗句的无穷魅力所在,也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结束语总之,一首诗或一句诗出不出名,是无数后人赏析评价,大浪淘沙而留下来的。好诗名句不会因时空穿越变化而消失无味,何时何地何人读来总会给人以启迪、感怀或共鸣,细品总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或立志或言情。名诗必有名句,名句必入你我之心,或拔动心中最柔的那根情弦,或击荡心中那面坚鼓!

欢迎大家关注光临讨论,认为石润居分析满意的请点赞!

这句诗原出自于唐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原诗引用如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之所以得以名垂千古,一方面是因为它其实与陆游的《钗头凤》一样,背后有个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最初见于唐代孟桨的《本事诗》。后来的《唐诗纪事》、《丽情集》、《太平广记》和《绿窗新话》等书,也都收录了这段佳话。青年崔护考场落第,在清明独游长安城南,见一村庄,花木繁茂。在一小院门前,崔护叩门求饮,一女子开门,捧水相待。第二年,崔护再去南庄相访,只见门巳上锁,不见丽人,遂于门上题了这首诗。几天以后,崔护再度往寻,闻屋内有哭声,叩门求问,方知女子因思念题诗的人而郁郁死去。崔护入门,扶而哭之,连呼“崔护在此”!女子竟然睁开了双眼,死而复生。于是,女子的父亲便将她嫁给了崔护。

这个故事传到了北宋末期的时候,杭州上演的官本杂剧《崔护六么》和《崔护逍遥乐》,把这动人的故事搬上了戏曲舞台,成为我国早期的戏剧选题之一。现在,川剧《金碗钗》中的《桃花村》一场,仍然是表现崔护题诗这段故事的优秀传统戏。 剧中人崔护,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也确实写过那首题为《题都城南庄》的诗。

再者结合诗作鉴赏来看,提问者说是最后一句有名,其实相应第二句人面桃花更为有名,同样,这也是历来形容女子“人面桃花”的出处所在。

但是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是,由于上两句而被人熟知的“人面桃花”的典故,其实也是因为后两句而名垂千古。

结合全诗来解析,第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开篇就把时间轴给交代清楚了,表明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来过此处,“我”去年已来过此处,而且时间是今日,也在“此门中”。并且暗示“我”又来了,是今年今日。

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是明显描写的是“去年今日”的情景,当时有一个如桃花一般明艳动人的女孩,她与桃花争艳“相映红”,人与桃花,不知谁更美。

而到了第三句,情景突然变化———人面不知何处去,这是对眼前的描写,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疑问与惆怅——“何处去”,伊人呢?可能此生再不复得见……

第四句,也是广为人知的一句———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依旧”而字,真是一绝耳。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从诗人心里来说,看到与去年相似的情景,但斯人已不再,睹物伤情。从事物的哲学角度来看,其实作者也是隐约吐露出万物善变而又相对不变的的思想在其中。

这首诗虽然只是七言绝句,但句句双关,寥寥数句,不亚于一个微剧本,时间、地点、人物、剧情都交代清楚,还留给读者悬念“何处去”,末了渲染气氛“笑春风”,精炼到了极致,也巧妙到了极致。结合以上原因,桃花依旧笑春风广为流传,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古典爱情诗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