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说一说王冕的《白梅》一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2022年07月10日 01:12:4846编辑

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儒道一体的思想体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艺术

为什么当代缺少好的诗歌或美文?

其实当代并不缺少好的诗歌和美文。

有震撼的诗歌,往往不容易看见,因为把持着版权的人不充许你走上台面,而自己只标榜自己的无病呻吟!

今天的语境与古人比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可以泥古不化。用落伍的眼光,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去评价今天的诗歌,其实许多评判者的内心底气并不足。

对题主的问题,不能完全苟同。当代缺不缺少好的诗歌和美文,需要辨证地看。

第一,当代每天创作产生大量诗文,读者选择余地大,鉴赏口味高,任何诗文都很难得到普遍认同。当今社会,多数人都大学毕业,几乎都可以提笔写文章,鉴赏水平也普遍提高。除了纸媒,还有网媒,每天都可以产生大量的诗文,想看什么都有。

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在食物短缺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什么好吃,但在今天食物丰富,想吃什么都有都管够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什么好吃了。并不是现在没有好东西,而是食客的口胃高了!在小时候、在记忆中红烧肉好吃,可现在怎么做、怎么吃都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

整个大唐朝,经选编也只有诗三百首,而现在可能一天就能推出原创诗歌三万首,既使让李白穿越到今天写诗,其作品也会淹没在诗海里,也不一定人人认可而被公认为好诗。同饮食一样,今天没有大诗人,也没有了大厨。原因在于选择余地大,口味各不相同。

文艺作品没有统一的鉴赏标准,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认为古代的美诗美文好,是因为在我们接触它之前,己经早己贴了既定的标签,并配以众多文字的赞美的说明书,我们是以跪式和仰望的姿态接受它的。或者说,古人已经按古代权威大家的鉴赏标准鉴赏完了,留给我们的只是吸收。

而今天,我们不旦接收了古代众家学说的观点,还了解了西方国家不同时期的文艺思潮,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说出不同的道理,整体上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象余秀华的作品,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谁都没有权威给出定论。

因为文艺作品的质量在不同的文艺理论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不是用斤用两可以衡量的东西。

另外,当代的文艺鉴赏、文艺批评队伍力量薄弱,专家变成了“砖家,都是一家之言,没有引导统一人们对文艺作品权威评价的影响力。没有权威专家,也就没有权威作品。

当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人们对诗文创作缺少精雕细琢,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文质量。在古代社会,识字的人都少,人们对文化人高度崇拜,一篇诗文就可以成名成家,就可以鱼跃龙门。

而当今社会以经济为核心,文艺作品成为人们业余的消遣,其社会份量大大降低。文化人想以一诗一文改变自己,获取高额收入是不可能的,创作对多数人来说变成了业余爱好。

所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存在着积淀不厚,思考不够,对生活体验不深,语言表述不精不巧的问题,这也是造成人们觉得当代没有绝妙好辞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当代缺不缺少好的诗歌和美文,有鉴赏口味高、评判标准不一致和作品缺少反复推敲能多方面原因,这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还应更多地把握时代脉搏,更多地体验生活,更多地了解掌握广大人民的所想所需所求所爱,创作出让人们普遍喜爱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