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白话诗创作初期特点

2022年07月07日 01:37:393编辑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早期白话诗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从白话诗的写作开始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相当一部分是对诗歌革命而发的,如反对用典对仗、反对旧诗词的无病呻吟、滥用套语,主张废骈等。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也积极鼓吹诗歌革命,提出“于有韵诗之外别增无韵之诗”等具体意见,1919年胡适又发表长篇论文《谈新诗》,提出一系列新诗的建设性意见主张。在白话诗理论的指导下,白话诗的创作逐步形成风气。并涌现出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康白情等。 早期的白话诗“不重想象”的平实化倾向首先受到创造社诗人的挑战,创造社把“情感”与“想象”作为的基本要素加以突出与强调,郭沫若的》女神《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使《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从内容上看,大多描写爱情,这大量的爱情诗既显示了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是他们对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他们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罗网,毫无顾忌地大胆坦率地抒写男女之间的倾慕与爱情,在此之前,歌颂爱情的自由诗没有湖畔诗派这么大胆,真切、热烈而又未流入庸俗猥亵。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而“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文学革命”之初,在白话与文言的激烈交锋中,胡适等提出口语入诗,使诗挣脱了几千年旧诗的桎梏,但伴随着这种诗体的大解放,却出现了新诗散文化的倾向,诗人们对新诗要求在形式上打破五言七言的格式,在音节上打破平仄,废除押韵,出现大量的近式散文分行的“无韵诗”,并强调自由抒写,随心所欲,使新诗似野马脱缰,各自奔驰,没有共同遵守的格律要求,从而给当时诗坛造成一定的混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开始大力提倡新格律诗,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的三美,即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有人认为当代白话新诗并不成功谈谈你的看法

新诗作为诗词的一种,也是遵循事物的存亡规律的,就像唐诗宋词元曲等,会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对应着兴起、发展、繁荣、泛滥、衰亡、凝练、传承精华,这也是一个时代各种产物的特征。白话新诗,比如泰戈尔诗集,席慕蓉,戴望舒,郭沫若等,都是不同的风格,或许当代的诗歌应该说是歌曲更合适,还有一点,因为当代的政治敏感的原因,像白话新诗成功就缺乏一定的区域空白无人敢写,无人敢表,无人敢宣,看上去就是无病呻吟居多。但是,高手在民间,在看不到的网络之外,大隐隐于市,并不是像表面这样不成功。

《女神》: 我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现代・郭沫若) 《尝试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