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你是怎么理解郑愁予笔下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2022年06月25日 18:09:162编辑

野狐试答

题主好。鉴赏诗歌,应该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理解“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就要从整个诗歌来理解。

一 郑愁予和他的《错误》《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

东风不吹,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诗是郑愁予1954年所作,诗歌有两个糅合在一起的背景,一个是自己的童年,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的闺怨诗。郑愁予小学时抗战爆发,父亲到湖北参战,自己和母亲在江南辗转逃难,从此,这种辗转漂泊一直持续到了台湾,母亲的苦况给郑愁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逃难中母亲开始教给他诗歌,后来,郑愁予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很深的造诣,我想他对闺怨诗会有着更为深刻的感知和理解,这根植于他对母亲的理解。两个背景,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历史的一面,一实一虚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使得这首诗既美丽哀伤,又沉重深刻。

二 东风不吹“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江南”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意象,它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上无以数计闺怨的地域,也承载着自己母亲战时的牵挂思念。“我”有着郑愁予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历史长河中因为兵役、徭役、游学、经商等原因漂泊在外的游子。美丽如莲花一般的闺中女子,在一年一年的守候和期盼中老去,如同莲花的开落。一个“等”字是多么的沉重又漫长,从“首如飞蓬”的诗经女子到“涉江采芙蓉”的乐府女子;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唐诗女子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的宋词女子;从“瘦影自临春水照”“泪与残红落”的明清女子到自己的母亲。

“东风不吹,三月的柳絮不飞。”三月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这是江南最美的季节,可“纵是有良辰好景,更与何人说?”这个美丽的季节,不属于闺中等待的女子,属于她的只是寂寞的黄昏,她的心如同关闭的城,紧掩的窗,春风吹不进去,柳絮也飞不进去,美丽与她无关,忧伤、思念、等待占据着她的内心。

题主的问题到此应该解答清楚了,但诗歌还没有完,为何以错误为题?为何我的马蹄声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三 美丽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对于闺中寂寞里苦苦等待的女子,门外的马蹄声,窗前的脚步声都会让她忽生惊喜,但那不是自己等待的归人,只是过客的马蹄声、脚步声。虽然是一个错误的惊喜,但又是一个多么让人激动的美丽的错误,这种美丽是瞬间的欢喜,随后是更为深重的伤感。这里有着闺中女子生活的写实,也有着作者的怜惜于遗憾。

诗歌以“错误”为题自然包含着作者内心的这种怜惜与遗憾,但更多的是对历史和现实中闺怨现象的责怨,闺怨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郑愁予要替历史上闺中寂寞哀伤的女子鸣不平,替自己母亲往日苦痛的生活鸣不平。

总结郑愁予的《错误》是美丽而又哀伤的,是悠远而又沉重的,它有现实的体验,更有历史的觉悟,情韵优美,是一首有着厚重历史的现代版的闺怨诗。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句诗出自于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初看是写景,其实是借景写情。下面具体进行解答:

一、出处及字面意思《错误》是中国当代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诗的全部内容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这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阳春三月之际,袅袅挪挪的柳树枝上,已经挂满了如雪一般的飞絮,但如果没有春风的造访,那么柳絮自然不会飘飞。

前面已经提及,这首小诗是借景抒情。为什么“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呢?那是因为柳絮一直在等待着春风。这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试想,那种焦急等待又惆怅失落的感觉,是不是像一个恋爱中的人,在踮着脚望着路的尽头,盼望着心上人早点到来的身影一样。

二、深层意思郑愁予的这首《错误》构思新颖,把江南、莲花,东风、柳絮、青石、春帷、窗扉等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充满了古典韵味的氛围。

就像是用淡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雨后的画面,充满着淡淡的忧伤和哀愁。而句子与句子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几乎是显得很随性的搭配,却恰巧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留给人无数的想象空间。

而最后两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这首小诗的点睛之笔。特别是错误这两个字,把等待之人等心上人而不来的那种惆怅失望、欲说还休的矜持、朦胧给表现了出来。

其实这首小诗,一定程度上是对古诗“过尽千帆皆不是”意境不着痕迹的化用,但作者的手法很巧妙,他把这句诗铺的淡淡的、薄薄的,几乎让人无法察觉,却也正是因为这种朦胧美、诗意美,给这场错误的等待,给予了诸多美好的前因,和令人无限怅然、感慨的结果。

三、写在最后郑愁予一直被读者们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特别是他的这首《错误》,更是他代表作里的翘楚,读起来充满诗意的美,令人着迷又陶醉,并且极其容易产生同感,诱发心中的共鸣。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作品吸引读者,让读者欲罢不休、深深迷恋甚至口口相传的特质所在。一句话,优美的意境,才是诗作出类拔萃、脍炙人口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