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主要讲了什么感悟?

2022年06月22日 07:07:373编辑

谢邀请。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是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盛唐文化是李白诗歌产生的沃土,李白诗歌也是盛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笔者读了这一章节,重温了李白的人生经历和盛唐文化的兴起,感悟颇多,进一步认识了盛唐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一生差不多是和盛唐时代相始终的。受到了时代风气的熏陶,吮吸着营养丰富的文化乳汁,成长为那个时代最完美的人物。盛唐时代造就了李白,人们对李白的仰慕,也包含着对李白的杰作的欣赏。

首先,李白的诗歌与他个人的教养和经历密切相关。他早年生活在蜀中,蜀文化给他以最早的启迪,李白出蜀之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受荆楚文化的特点影响,而长江中下游又是西曲与吴歌的发源地,南朝民歌的情调也影响了他的创作。此后,他北游洛阳、大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他扩大了视野,亲自体验北方文化的贞刚之气。天宝元年到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有机会接触盛唐时代最优秀的文化,离开长安以后又一直过着漫游的生活,广泛地领略南北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各地的习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使他的创作得以在大一统的唐帝国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展开,这不仅是通过对前代诗人的学习达到的,更重要的是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实地感受之后,自然而然融合到一起,达到那么完美的地步。

其次,唐朝诗歌文化氛围的形成,为李白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的诗歌时代,来源传承于南北朝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和北方的学风、文风乃至书法的风格,都呈现出显然不同的状态。到唐朝,诗人们经过近百年的摸索,特别是在“四杰”和陈子昂的努力下,这两种文风开始较好地融合起来。南朝的“文”融入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为创造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做好了准备。而李白适逢其会,成为这种新诗歌的最优秀的代表

再次,盛唐文化形成,促进了李白诗歌的发展提升。南北文风之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潮,盛唐时期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期。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遍及广州、扬州、洛阳等主要城市,而以国都长安最为集中和繁盛。向世界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吸取和消化域外文化的有益成分,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的营养,发展得更加健美,这是完全必要的。唐人以远大的眼光和雄伟的气魄做了这项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在宗教、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广泛地吸取了外来的成分,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象。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取了域外文化而蔚为大观,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上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的活力。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有立足之地。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动着诗歌以一种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而李白又是适逢其会,必定走在这个新潮流的最前列。

第四、盛唐文化的乳汁已经化为李白的灵魂、精神。他创造力尤其旺盛,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李白乃是以气夺人,他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慑服于他的力量。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充满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他有苦闷和忧愤,但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人生。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对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增加了学习唐诗和李白诗歌的兴趣,对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网络图片)

袁行霈老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16章,研究了“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和关系。

首先,作者表述了李白在文学史的地位: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飚、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读者。贺知章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呼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为乐。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东下。别后终生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接着作者切入研究主题:李白的诗歌为什么能在同时代的人们中间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呢?这是一个值得全面探讨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从一个重要的侧面予以回答,这就是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作者认为:在8世纪之始诞生的李白,他的一生差不多是和盛唐时代相始终的。受了时代风气的熏陶,吮吸着营养丰富的文化乳汁,他成长为那个时代最完美的人物。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接着作者又梳理中国文化至唐朝发展与的嬗变:仅就文化本身的渊源来说,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乃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学风、文风乃至书法的风格,都呈现出显然不同的状态。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帖飘逸,北碑凝重。

到唐朝,诗人们经过近百年的摸索,特别是在“四杰”和陈子昂的努力下,这两种文风开始较好地融合起来。南朝的“文”融入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为创造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做好了准备。而李白适逢其会,成为这种新诗歌的最优秀的代表。

接着又分析了这种风云际会为何在李白身上得以大放异彩的原因:南北文风之所以能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潮,与他个人的教养和经历也有关系。他早年生活在蜀中,蜀中蜀人长于辞赋的文化氛围为他给他以最早的启迪,为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打下的坚实的文学基础,司马相如的词藻之丽,陈子昂的革新之风已深入其中。离蜀入楚后,又深受荆楚浪漫文风的影响,“那种崇尚自然,耽于幻想,充满浪漫情调的文化必定给年轻的李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李白集中庄、骚影响的例证不胜枚举。”

因此在统一、繁荣与强盛的基础上,盛唐文化不仅兼容南北,而且贯通中外,具有博大闳放、灿烂辉煌的气象,保持着永恒的魅力。而李白通过长时间的漫游生活,广泛地领略南北各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各地的习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使他的创作得以在大一统的唐帝国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展开,并取得局于一隅的诗人绝不可能取得的成就。

接着作者又详细分析了盛唐文化的大气磅礴特征的原因: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取了域外文化而蔚为大观,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上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的活力,的确是不可低估的。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有立足之地。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动着诗歌以一种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而李白又是适逢其会,走在这个新潮流的最前列。

最后得出结论:盛唐文化的乳汁已经化为李白的血肉、骨骼、灵魂、精神。他整个儿地就属于盛唐,也只有盛唐这样的母亲才能培育出李白这样的儿子。

然后作者分析了李白诗歌呈现的特点:综而言之,李白的诗,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析而论之,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

总之,通过袁行霈老师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有时风就有时貌,盛唐的大气磅礴,恢宏气度和兼收并蓄,养育了李白狂傲不拘,词藻瑰丽,想象夸张和卓尔不群的文风气质,而自身的游历生活和旷达不拘的性格,成就了盛唐之下最具盛名的李白。

诚如余光中曾评价的那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成就了盛唐,在他瑰丽的诗篇中,我们想象回味着那个辉煌的时代。

袁行霈老师着重从文学演变的时代背景和诗歌本身的结构气韵等方面来鉴赏和研究诗歌,我对诗歌具体的赏析方法没有心得,但是深感“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人情志的外化语言,读其诗,感其志,心有所动,能与之相和,就是得其真意。

袁老师梳理诗歌演变的轨迹,分析背后的原因,让我们从时代去了解诗人和诗形,我认为很独到,也符合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人和文化的史观,是学习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