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又叫“角黍”、“筒粽”。
形态特征:
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营养成份:
棕子热量很高。本身糯米的热量就很高了,粽子包的又很紧实,豆沙很甜热量也很高。
制作指导:
1、基本原料的预加工
糯米、绿豆、花生米的泡制:
将纯糯米淘洗后,用60℃的水浸泡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
绿豆淘洗后,加滚水浸泡3.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后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滚水浸泡3小时,或冷水浸泡5小时后去皮。
葱姜油的制作方法:把葱末、姜末、精盐少许放在适量植物油中炒成金黄色,出香味后,捡去葱姜末,即成葱姜油。
糯米绿豆瓣的制作方法:将泡好的糯米、绿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匀后,加点碱(3公斤糯米,10克碱),再拌入葱姜油,即成糯米绿豆瓣。
豆沙的的制作方法:将煮烂的红小豆,放在小竹筛中,筛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筛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筛入水盆中,将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挤落水分,即成豆沙。
枣泥的制作方法:将红枣煮烂,去皮,去核,捣成泥,加白糖和糯米粉合匀,即成枣泥。
2、基本的包裹方法
取2片泡好的粽叶(可以用成品粽叶,或竹叶、苇叶、荷叶等),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料夹在糯米中间,上面盖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或者包成三角形、斜四角型,或者你能创造出来的其他形状,关键是要包紧、扎紧,不能泄露,不能一煮就开。
3、基本煮法
将包裹好的粽子上蒸锅,一定要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准。煮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即好。也可用压力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以下是几种较为特别而简单易学的粽子
鲜果粽子
原料:枣泥、栗子、葡萄干、白糯米
做法:栗子和葡萄干切成粒,与枣泥混合成馅。白糯米泡在冷水里三四个小时,然后按照一层米、一层馅的顺序,一共包裹上三层米、三层馅,最后将这些原料用芦苇叶包裹起来,煮熟了即可。
八宝粽子
原料:糯米,枣泥,豆沙、薏米、绿豆,瓜条,金橘,青梅。
制作:将薏仁、绿豆用水泡开;瓜条、金橘、青梅切成粒,与枣泥、豆沙混合为馅。如法包裹蒸煮。
百果粽子
备料:糯米、青梅、菠萝、冬瓜条各,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白砂糖。
制作:先将青梅、菠萝、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即成馅。包成五角方底粽,煮1 小时即可。
棕子传说:
第一种说法是: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第二种说法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棕子历史:
棕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不宜多吃。
由于粽子主要是糯米制成,油性及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分泌增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亦不利于正常的营养摄入。所以不可贪食。
粽子蒸或煮熟后,能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兼之其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故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最好不食或少食。
另外,老年人和儿童以及消化功能较弱者,也应慎食,以免影响消化及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