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增》这首诗如何赏析?
谢悟空邀请!大师兄你真调皮,把《赠》写成《增》了,请原谅我今天才有空回答。赏析诗歌,与单纯阅读诗歌是有很多不同的。读诗,你可随便读,可以不理会诗的风格与流派,和诗的写作背景,而只看诗能不能打动自己,获得美的感受。但赏析,有时候很有必要把诗放在时代的背景上读,把作者与诗放在显微镜中观察,并寻找其普遍性的意义!很显然,舒婷这首《赠》,是需要这样来赏析的。
我为你扼腕可惜
在月光流荡的舷边
在那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我为你举手加额
为你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
为你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
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
说春洪又漫过了
你的堤岸
你没有问问
走过你的窗下时
每夜我怎么想
如果你是树
我就是土壤
想这样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我们能感受到诗中的描述是如此的细腻,女性特有的细腻:舷边,月光流荡;路途中,细雨霏霏。午夜举手加额,关注对方窗中的灯光……两个人,经历过同船共渡的浪漫,又有过微微细雨的同行,还有午夜仍脉脉注视的目光……诗人热情如火,情深似大地;而他却怕冷”,却漠然不问,不回应。诗人叹息着希望对方也热烈起来,也觉醒过来,宁愿自我牺牲一些东西,做炭”做“土壤”也在所不惜。读到这里,朋友们可能认为是女性的含蓄与矜持使诗人顾虑重重,想开口暗示,提醒对方,却又不敢。然而,朋友们真认为这是一首婉约朦胧的情诗吗?我在前面的文字中提示过,写作背景对于赏析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先看看这首诗写作时间:
1969年的舒婷,曾作为知青下乡,插队到闽西山区。1972年,舒婷回城。1975年,舒婷写下此诗……了解当年此诗的写作年代后,我们是不是意识到:有思想的他”为何要隐藏自已了?是不是理解了他:为何会怕冷似的拒绝诗人的热情?而诗人,真的只是为两人之间的爱情在扼腕叹息?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多少有思想的人,遭到了空前的磨难,诗中的他,岂能不怕“冷”,又岂敢显露出自己的思想。而“他”,已不仅是个体,而是暗喻着整个“有思想”的,午夜时仍在书柜前弯身寻找的群体,一群将代表新时代精英的群体。作者在诗中也将自已划入其中,充满着对新时代的憧憬与热切的爱。并表达了愿意为唤醒“他”,而甘于为炭”为土”的大爱精神!
至此,作者的安慰,已非个人感情之爱。作者内心的热烈,也非个人之炽情,而是在时代将拉开新帷幕前的一种大爱之情,一种火般炽热的情怀。而作者的疑虑与慎重,也混合在这种向往与顾忌的复杂情怀里,显出一种别样沉郁与凝重的氛围。历史也证明了,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谨言慎行是很正常的。“不敢”提醒背后的可能结果,对于诗人自已,诗中的“他所代表的群体,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就是这首朦胧诗真正朦胧的地方: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
谢谢相邀.
一、首先这首诗叫《赠》不叫《增》。
二、这首诗的内容:
《赠》
舒婷
我为你扼腕可惜
在月光流荡的舷边
在那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我为你举手加额
为你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
为你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
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
说春洪又漫过了
你的堤岸
你没有问问
走过你的窗下时
每夜我怎么想
如果你是树
我就是土壤
想这样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三、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四、这首诗主要表达感情、特别是表达女性感情,希望获得“你关爱和支持,我的觉醒,能和你一起斗战,并克服重重困难,表达了作者的女权意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