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现代诗

现代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022年06月10日 04:31:13189编辑

现代生活强化开拓创新,生活富强必须作为,性格开放明朗,胆大心细,妄为天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赚钱养家,社会经营有道,认真对待每一份生活事业,在当下所必然发展趋势,老实厚道还是虚伪狡诈历历在属,性格决定一切,命运共同体凝聚力量,文化共享美好,素质拓展生活,一样的生活,不同的特点,决定生存能力实力!

现代中国人,没有共同的性格,只有三种特点:

第一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崇尚正义和真理。

第二种,明哲保身,不害人,只利己。

第三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害社会,为团伙谋幸福。

80年代朦胧诗人的诗,你了解吗?为什么他们被称为朦胧诗人?

80年代,朦胧诗风靡一时,如井喷一样不可遏止。

那时我正青春,初见朦胧诗,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朦胧诗的特点是,具有不透明和多义性,同一首诗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朦胧诗讲求陌生化,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包含着个体精神的坚持。有人说,朦胧诗是一个政治意味浓重的诗汇,并且合有贬义。也有人说,朦胧诗晦涩深奥,难于读懂,称朦胧诗为“气闷的朦胧。

朦胧诗在当时为诗歌带来的一股新风,的确吹拂着许多年轻人的心,正因为它的新鲜活力,才被广大的诗众接受,它带有反抗的意味,正适合年轻人倾诉迷惘和爱情。

朦胧诗人的代表有顾城,北岛,舒婷,食指,江河,等等,我曾因舒婷的《致橡树》和《神女峰》,就身不由己地爱上了诗歌,并把她当作了我心中的女神。

朦胧诗虽然发展迅猛,但也老得太快。有人说朦胧诗的解体是因为政治力量的干预,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成立。朦胧诗的过度肿胀,导致了粗制滥造,因而败坏了朦胧诗的艺术纯度。

我个人认为朦胧诗算得上功成身退,它毕竟留下了那么多的经典,曾日夜陪伴着我的青春,正因为朦胧诗,我才爱人了文字,爱上了诗歌,虽然,我永远成不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但我会永远为生活而歌。

80年代朦胧诗人的诗,你了解吗?为什么他们被称为朦胧诗人?

时间追溯到1980年,第8期的诗歌杂志《诗刊》,登载了章明的一篇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 。

章明的文章直指,那时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类型的诗歌,章明称之谓“朦胧体”,把“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作为了例子,“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随着对“新诗潮”的探索者,随着对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当时活跃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的诗,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情绪、感受和思考,被称为“朦胧诗”。

老作家老诗人艾青、李英、臧克家,对这批有独特意向和新颖文风的年轻诗人大肆批评,冷嘲热讽,然而支持朦胧诗的年轻声音始终不断,时起时伏的争论和讨论,反而推动了朦胧诗的影响,受到了一大批年轻读者的喜爱。

如何评价朦胧诗?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其主要原因是出现了如顾城,北岛,舒婷,海子,食指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的诗各具特色,语言凝练简洁,韵律始终贯穿于全诗之中,读来更趋于一种抑扬顿挫的快感。在意象的运用上虽然跳跃性比较大,诗义也隐约含蓄,但读者总能在朦胧中觅其行踪,在朦胧的世界里生发出奇美清新的快感。

朦胧诗的兴起,就是一次诗歌的复兴。它的多义性,和李商隐的诗如出一辙,使人知其美而不能定其义,也是诗歌语言张力的体现。做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朦胧诗和它的主人渐渐的都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对当代诗歌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朦胧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一些主题意象都比较含混模糊诗的一种说法,其实自古以来就有,诗经里就有不少,唐诗里也有一部分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如白居易也写过,宋词里也有,月朦胧,鸟朦胧,廉卷海棠红之类也是。西厢记里:待到月西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也是。红楼梦里也有不少,黛玉,湘云,妙玉月下联句即是,戴望舒的雨巷,李小雨的海南情思等。这些诗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就像生活中有时候被云雾遮掩的情况一样。美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喜欢雄壮之美,阳刚之美,明朗之美,有的人喜欢清秀之美,阴柔之美,朦胧之美等。我们应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心胸,包容一切艺术形式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