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十几岁时初读舒婷,
致橡树
被深深的触动了,
她和北岛顾城杨炼
开启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高峰,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回望那个时代,
时常眼含泪水。
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苏联文学气息浓厚,带有普希金式的纯碎的浪漫主义诗歌,作为我国新时期文学开创者,先驱,当时的引领者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诗歌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高挺,纯碎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错综复杂势力,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自由自在的恋爱,对美好的事物与爱情事业的渴望,发自内心的呼喊,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人人平等,纯洁,有情相爱的呐喊,发出新时代女性的对爱情,事业开放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的渴望与美好的向往。
个人愚见,仅供欣赏。
蒹葭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手法相同吗?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诗经和汉乐府的婚恋诗歌产生的背景有何不同?
诗经在表达方式、情感内容、风格特征等方面更具备原生态的特征,其受到儒家思想的束缚要少一些。
而汉乐府受到固定机构_乐府的制约以及儒家伦理纲常等思想的束缚,在继承《诗经》民歌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丧失了人的本质,社会失去了本真色彩,被制度化了,因此乐府民歌中平添了一种悲剧色彩,多了许多顾虑情节,少了大胆张扬的情感宣泄,同时创作时多了一种文人自己拷问被困灵魂的气氛,在文字上脱离现实,而靠寓言和想象诉诸愿望及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