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对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已取得了如下共识。
一、相当多的名之曰大众审美文化者,具有反传统审美的特点。按传统观点,审美总是具有某种超越具体物质功利的性质,如马克思所说,商人看不到矿物的审美价值;而大众审美文化却常常伴之以功利目的——制作者以物质利益为动力,消费者也总是在欣赏对象上着力寻求娱乐的满足甚至官能刺激。文艺在这里重又变成了工具:以往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说教的工具,现在是单纯娱乐和满足官能刺激的工具。
二、它具有通常所谓的“快餐性”。它是一次性消费,“吃”完就甩。它不求恒久,只求瞬间;它不求深层情感的陶冶,只求表层官能的满足。
三、它往往带有反艺术的特点,这在某些先锋美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所谓向观众身上泼墨的“泼墨艺术”(用一公斤墨汁和上一公斤水,在灭灯之际向观众的高档西装和雪白衬衣上泼去,等开灯时,泼墨艺术家已逃之夭夭);有所谓“滴血艺术”(艺术家将自己的血管刺破,让100CC鲜血一滴滴落在烧红的铁板上,冒出白烟,发出丝丝声响和散出血的甜甜的味道)。这种行为艺术的“艺术性”实在难以体会。
四、这种大众审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确有人文精神的失落,因为,在其中,有时候贬低了“人”,而高扬了“物”。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众审美文化(包括大众文艺)并不都负面的东西,相当多的大众文艺作品是有品味的。
而且,当下大众文艺虽然强劲,严肃文艺也是绝不会泯灭的。不必悲观!
目前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也是“共处”的时代、“对话”的时代;就是说,已经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时代。你活,也应该允许别人活。
文艺上尤其如此。二“王”(王蒙、王晓明)或者三“王”(王蒙、王朔、王晓明)之争,不必火气那么大。王晓明不必过于悲观,而王朔也不必过于感觉良好。
历史是公正的。
一个多样化的繁荣的文艺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