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古代也是个火炉。
公元1177年,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退休还乡游记《吴船录》中,便首次给重庆封上了“火炉”的名号,说重庆“乃在一大磐石上,盛夏无水土气,毒热如炉炭燔灼。”从字里行间足以想象得到,古时重庆的气候也多是燥热难耐。
重庆如今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重庆美,重庆美,楼屹青山照绿水。城坐山,城浴水,山水之城让人醉.....就如歌曲《山水重庆所唱,重庆大山与大水的共存与交融,造就了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山水之城。
《吴船录》,宋范成大著。上、下二卷。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作者自四川制置使召还,五月由成都起程,取水路东下,于十月抵临安(今浙江杭州),随日记所阅历着为此书。题名取杜甫诗《绝四句首》「门泊东吴万里船」句意。书中对沿途名胜古迹如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长江三峡、洞庭湖、赤壁、黄州、庐山等记载尤详,且时有考证。
《吴船录》分上下两部,上部完全谈四川境内的游历,下部以一半的篇幅谈四川峡江以上的景物,后面的篇幅则描述出峡口后的风景。
关于重庆的描述就在下部,宋代时期重庆称恭州。流经恭州的长江,穿峡谷而出,范成大回杭州述职,所经之地,一路上地势险要,水流湍急,风景秀美。而且文中也出现过四川字样,可佐证四川省名字来源于宋元时期。下面节选《吴船录》原文,关于重庆的描述部分。
己酉。发合江。二百四十里,至恭州江津县。二十里,过渔洞,宿泥培村。
庚戌。发泥培。六十里,至恭州。自此入峡路。大抵自西川至东川,风土已不同,至峡路益陋矣。恭为州乃在一大磐石上,盛夏无水土气,毒热如炉炭燔灼,山水皆有瘴,而水气尤毒。人喜生瘿,妇人尤多。自此至秭归皆然。承平时谓之川峡,自不同年而语。军兴,置大帅司,始总名四川。然法令科条,犹称川峡。
由文中可见,作者认为重庆的根基是建筑在一块大磐石上,没有水土气息涵养,温度巨热。重庆当时已经就是火炉了,夏天天气炎热。而且人们容易得大脖子病,尤其是妇女。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跟缺碘有关。
现在重庆是国家设立的直辖市,交通发达,工商业发达,人文气息浓厚,是一座依山傍水,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位于川鄂两省之间的长江三峡西段嘉陵江与长江汇流处,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喻。重庆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为江洲、巴郡、楚州、渝州、恭州。“重庆”取“双重喜庆”之意,得名于公元1189年。1929年,重庆正式设市。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所以今重庆简称“渝”。
1986年,国务院确定重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已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以机械、冶金、化工、纺织、食品五大工业部门为支柱,门类较齐全的西南最大工业城市。 重庆夏热冬暖,湿润多阴,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湿度大。年平均气温为17.0 -18.8摄氏度,1月均温6—8摄氏度,7月均温27—29摄氏度,最高气温43摄氏度,最低气-3.8摄氏度,年降水量969.5至1293.8毫米。年均日照数1259.5小时,雾日数年均为69.3天。
重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庆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人文景观和风光名胜,以及独特的“山城”风貌,既丰富了重庆这座文化名城的内涵,也给重庆旅游发展添色生辉。在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互为交融,相得益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人前来旅游观光,探踪寻觅。重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开发出20多处大景区、300多处旅游参观点。随着重庆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环境显著改善,服务水平日益提高。重庆的旅游开发前景广阔,旅游业已被列为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
后记:范成大生平。
范成大(1126-1193),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徽州司户参军。孝宗乾道四年(1168)出知处州。五年召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国史院编修,擢起居舍人、兼侍讲,又兼实录院检讨。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国信史使金,不屈节,几被杀。返迁中书舍人。七年,孝宗欲用佞臣张说,成大遂自引退。八年冬起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使。淳熙元年(1174)为敷文阁待制,知成都府,任四川制置使。有善政。四年权礼部尚书。五年正月知贡举,寻兼直学士院;以中大夫参知政事,权监修国史、日历。坐事罢官归田。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十年以病辞归。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辞。光宗绍熙三年(1192)起知太平州,逾月即归。谥文穆。工诗,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同为「中兴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