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如何欣赏米芾的作品?

2022年05月31日 16:30:574编辑

米芾行书作品如《李太师帖》,劲健畅快,闲散飘逸。有王献之行书笔意。

(米芾李太师帖)

(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米芾行书主要从王献之行书中汲取了哪些笔意?一,用笔外拓。行笔洒脱放纵,线质属外肆型的,既沉着又痛快。(掌握沉着痛快的用笔之法有一定难度,力量感要强,如果笔力弱就达不到沉着痛快的用笔效果,只有通过学习篆书、隶书、楷书,练好强劲的笔力,然后由慢至快的转换,这时用较快的速度写行书,才能避免用笔飘浮、避免笔画呆滞,才能有沉着痛快挥洒状态所写出的既刚劲又婀娜的效果。)

(米芾李太师帖局部。)

(王献之行书更等帖局部。)

二,体势多有倾斜之势,跌岩纵逸。多数字呈左低右高之势。《李太师帖》中有的字左斜右正,有的字左正右斜。有的字上正下斜。

(米芾李太师帖局部。)

(王献之更等帖局部。)

三,强化呼应,行气贯通。《李太师帖》中有首尾相邻笔画相连的实连,如王戎二字相连,真宜批三字相连。其余的字为笔断意连的虚连。

(米芾李太师帖局部。)

(王献之更等帖局部)

四,章法方面。字距变化丰富,加强字的大小对比。取其斜线贯气法。如下图中这一行字分为三个字组单位。子敬上为一组,真宜批三字为一组,帖尾二字为一组。敬字最大而重,上字最小而轻。《李太师帖》通篇看,较大而重的字分布在左上角,右下角的字偏轻的较多。形成重与轻的字群对比。下图这一行的行中轴线向右斜。

(米芾李太师帖局部。)

(王献之更等帖局部。)

下图为笔者临帖习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宋代米芾是古代书家里我最喜爱最崇拜的一位。既喜欢他疯疯癫癫的狡黠天真,又喜欢他那八面出锋,刷字的精彩和潇洒。对米芾的书法我也间断地临习过多年,遗憾的是只拾得一些皮毛,要撷得其精髓神魂还须皓首穷经。

那么怎样欣赏米芾的书法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习书感悟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经验。

一是在用笔,结体诸方面对古人书法用功最深,他早年一头扎进传统,以至于被人讥为“集古字”。直到晚年才摆脱古人衣冠,独立成家。因而在“宋苏黄蔡米四家中,米芾的传统渊源最深,法度意识最强,书法形态最精美。这是他的一个艺术特点。

宋代文人的艺术观在很大程度上有“逍遥娱乐“的意味。如欧阳修的“自适、为乐、消日”诸种说法,纯是为个人内心愉快而创作。米芾也不例外,在书法创作上,他最著名的诗句就是“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二是力倡真率、古雅。米芾认为,唐人为追求字形匀称整齐,破坏了汉字造型的自然之美,不足为法,而晋人书为最高境界。所以他对晋人书法特别是二王的书法不仅顶礼膜拜,而且身体力行。传说王献之的墨迹《中秋帖》,就是他的临作。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三是在追求真率畅意方面,虽米芾和苏黄一样,都有文人书法的尚意情怀,但在具体创作的方法上,他有个人的追求,与苏黄的“不计工拙“不同,其字着力于造型变化与笔法运用的细腻,去追求天然趣味的风神。

以《蜀素帖》为例:章法疏密相间,飞扬跌宕;笔势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用笔强调起收,转折处的提按顿挫;字态左右欹侧,摇曳多姿,甚至上紧下松,头重脚轻。正如董其昌评其书如狮子捉象,全力赴之。又比如他的《论草书帖》则深涵晋韵,既不疾不徐古雅脱俗,又能彰显个人风貌。

从书法创作上来看,米芾属于最正统和稳健的革新派书家,他是立足传统而出新的典型代表。就象王文治说的脱尽面目而暗合古法,真正是”出新意于法度之内。所以在宋代苏黄蔡米四家中,米芾一直是在书法史上争议较少而多受欢迎的书家之一。其作品艺术特色和书论《海岳名言》,对后世书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