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带头大哥,曾经对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的领袖,他提出了以“美丑对照”为核心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思想。
在古典主义者看来,文艺只能反映生活中的崇高、优美、庄严的事物,而不应该描写滑稽丑怪;因为他们认为滑稽丑怪是不合理、不美和有损于古希腊罗马的英雄人物的。
与此相反,雨果则认为文艺应该反映生活的一切方面,他不仅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把“滑稽丑怪”列为文学描写的对象,而且认为“滑稽丑怪”的人物未尝不可以通过对照的方法将其描写成具有优美心灵的艺术形象。这一创作原则在他的小说中有如下体现:
1、 社会黑暗势力与被压迫的人民和对理想追求的美丑对照;
2、 在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美丑对照。
我将从这两方面出发,结合雨果的小说回答问题。
01 社会黑暗势力与被压迫的人民及对理想追求的美丑对照在文学创作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通过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感情体现在作品中的,表现为对不合理现象和黑暗势力的谴责,对被压迫被摧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着力刻画了一个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形象。他通过磨盘边送水给卡西莫多的情节,表现了爱斯梅拉达的友爱和善良的品质。他写爱斯梅拉达对法比的爱情,是为了表现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忠贞。当爱斯梅拉达受到诬陷的时候,在法庭上,她大声呼喊要抗辩,又表现她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精神。
而雨果笔下的黑暗势力,封建专制统治和反动教会的法庭被描写成在一群象“公羊”“野猪”之类的昏官把持之下,把代表善良与正义的爱斯梅拉达放在这种法庭下审判,强烈的对照,揭示了当时社会,“吃人”与“被吃”的残酷事实。
雨果笔下的副主教克罗德,他的肮脏的心理和像恶狼一样的兽性,正反衬了爱斯梅哈尔达的高尚和纯洁的人性美。而封建贵族法比对爱斯梅拉达的卑鄙的欺骗和玩弄,更突现了爱斯梅拉达对爱情的忠贞。
雨果还通过对照手法在作品中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中,一个穷苦的工人冉·阿让,因为生活困顿,偷了一块面包,竟被判了五年徒刑。在狱中他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屡次越狱,又被加刑十四年。
雨果在愤怒地指责法律不合理的同时,告诉人们,十九年的监狱生活并不能改造冉·阿让,不仅没有把他从贫困中解救出来,反而使冉·阿让产生了深刻的恶感,对人的反抗,包括对于善良、无辜、公正的人的反抗,而只有从米里哀主教家里受到“善”的教育和人道主义的感化之后,冉·阿让才明白了自己的“罪恶”,并且重新做人了。
《悲惨世界》同名电影剧照
这里,雨果把法律的惩罚和人道主义的感化作了鲜明、强烈的对照,用以指出不合理的法律制度不能消除罪恶,反而制造和加深了罪恶。
他同时明白地告诉人们,只有米里哀主教的善的教化,才能“发扬、鼓舞、光大”人们心中来自“上帝”的善的“原始火星”,才能化丑为美、改恶从善并实现理想的社会。
这是雨果的一贯思想,也是他在其它作品中一再表现的主题。这种对照,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另一方面把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力量。
02 在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美丑对照为了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突出、鲜明、丰满,为了使要表达的感情强烈、感人,雨果的对照手法还表现在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
雨果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对照手法来刻画人物,有时他使一个人物的心灵和容貌形成鲜明对照。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他跛、聋、瞎,其丑无比,但心灵却是那样高尚、纯洁、美丽。
《笑面人》中的关伯仑,他的脸是畸形可怕的面具,但是他忠于爱情,热爱劳动人民,不满于统治阶级。在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上,体现了雨果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
有时,他又将一个人物的不同生活阶段进行对照,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以遇到米里哀主教为其生活道路上的分水岭,雨果把冉·阿让转变前后的思想行动进行了对照,以此说明冉·阿让已经把恨化作了爱,由恶变成了善。
有时,他还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和其他人物进行对照,如在爱斯梅拉达的对面竖起了许多丑恶的形象:副主教克罗德、卫队长法比以及那些法官。这样,不仅衬托和表现了爱斯梅哈尔达性格的各个方面,把人物放在诸种矛盾中刻画,而且也表现了罪恶的社会力量对一个弱女子的种种摧残和迫害。
雨果小说中两种社会力量的对照,也相当发人深思。在短篇小说《克洛德·格》中,出现了代表两种社会力量的法庭:一个是由八十一个犯人组成的“奇特的最高法院”,一个是由法官们组成的刑事法庭。
前者不合法,但是合理,代表着正义一方,它宣布处死大家“恨之入骨”的监狱工场场长的克洛德是无罪的;后者是合法的,却是不合理的,它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宣布克洛德是“犯了大罪的人”,并且判他死刑。
这两种社会力量的对照,不仅使读者深深地同情和赞扬那个代表正义的“奇特的最高法院”,而且启发人们去思索如何才能使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的力量。
雨果还通过环境与环境的对照,使读者的情绪随着在其中活动的人物命运起伏。
《悲惨世界》同名电影剧照
在《悲惨世界》中,当冉·阿让带着坷赛特从沙威的追捕中逃进了一个园子以后,他们从刚才的险恶环境进入了这样一个境界,那里月色胧明,万籁俱寂,传来一阵阵由和声与祈祷交织成的天乐。
当读者正要为人物化险为夷松一口气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随着冉·阿让的视线,让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看到了园中这样一间厅堂,那里不知为什么僵卧着一个人,颈子上仿佛有根绳子,象蛇一样拖在石板上。
环境的转换如此之快,对照这样鲜明,使读者的心乍暖又寒,乍喜又惊,深为人物的命运担忧。
在作品的结构上,为了取得对照的效果,雨果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笑面人》同名电影剧照
在《笑面人》中,当关伯仑被突然定为克朗夏理爵爷的时候,先写关伯仑在夜色笼罩的王宫中对命运的巨大变化带来的狂喜,那时关伯仑不仅忘记了贫困,忘记了“绿箱子”,而且也忘记了热烈地爱着他的蒂。
到了后面作品出现东方破晓的描绘,这时蒂就像一缕金光射向关伯仑的灵魂,关伯仑终于在蒂的召唤之下,良心发现,决心走出权力的圈子,从黑暗走向光明。
雨果没有把关伯仑复杂的心理活动放在同一卷中描写,而是用第六卷隔开,造成一种时间距离感,这样不仅昼夜的更替不显得突兀,而且不使人物的转变显得仓促,还龄造成悬念,从而把自然界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同人物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和借鉴意义。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