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当代作家张承志的小说创作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2022年05月26日 02:04:322编辑

张承志是一位回族作家,北大历史系出身,兼具历史学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这些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学素质。这种素质又决定了他艺术眼光的辽远和深邃,决定了他在创作中形成的刚健、雄浑、凝重、壮阔的美学风格。

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心灵史》、《金牧场》,中篇小说有《北方的河》《黑骏马》《黄泥小屋》《西省暗杀考》等,还有诸多短篇小说,此不一一列举。综合而论,他在小说创作上具有以下4方面的艺术特色:

1、作品具有辽远而开阔的艺术视野,产生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2、塑造了诸多鲜活的、痛苦而坚忍的主人公形象;

3、通过酣畅淋漓的心理剖析,使得小说容纳进了宽广深厚的大千世界;

4、借助浓郁的抒情色彩,超越时空的自由联想,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充满了诗意。

我将从以上4点出发,结合具体的作品回答问题。

01 作品具有辽远而开阔的艺术视野,产生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张承志的生活基地是中国北方的三大高原:蒙古草原、新疆腹地,甘宁青黄土高原,或者说是整个中国北方大陆。反映地域的辽阔和取材范围的广泛,是他艺术视野的一个基本特征。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欣赏过乌珠穆沁草原的丽日晴天,目睹过波马落日的辉煌壮烈,闻到过伊犁苹果花的清香,经历过伊斯兰黄土山川的苍凉,感受过天山太的寒冷,领略过汗腾格里的高不可攀,倾听过北方太河澎湃的涛声,看到过长城脚下的寂寥以及长征路上的险峻、北京的喧闹和日本东京的繁华……

所有这些,作家没有浮光掠影的一笔带过,它们作为作品中的环境与背景凝聚着作家深刻的认识、切身的感受和浓烈的感情,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感如触地矗立在张承志的作品中。

作为一位史学研究者,张承志又养成了一个善于思辩的头脑,并往往能够从历史的高度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审视、反思和表现,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黑骏马》,这篇获得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作品,表面上只是写了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的爱情悲剧,但绝不能把它仅仅当成一个爱情故事来读。

隐藏在这个故事后面的,是积淀在索米娅和奶奶身上的千古陋俗,以及人们对这种陋俗的容忍与麻木,是作者一方面深深地眷恋着草原,一方面又对草原生活的愚昧落后感到痛苦、愧疚、无奈的异常复杂的感情。

古歌《黑骏马》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就在于把草原上的那种充满缺憾、创痛而又无可奈何的生活如诉如泣地唱了出来,它是一部草原生活史的缩影和写照,是草原妇女们不幸命运的一曲令人回肠荡气的哀歌。

在回族题材作品中,作家十分注意揭示回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并追寻其形成的根源,即对民族心理素质发生重大影响的宗教因素、历史因素和心理因素的探究与分析,从而使人们看到回族人民怎样在宗教“念想”的诱惑和支撑下执著地寻找着他们的理想,怎样在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中顽强地生息繁衍,怎样在凶残的恶势力面前团结一致维护着民族的自尊和宗教的圣洁。

澎湃于北方大陆上的河流,在张承志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人类学上的概念,因为它们如张承志在《金牧场》中所写:

“养育文化,哺育文明,在它流域的两岸和会冲制造了无数的村庄和一串古都名城。”湟水岸边出土的破碎的彩陶罐,也不仅仅是一堆无用的废物,而是凝结着极丰富内涵的历史遗存,它既说明了华夏悠久的文明史,又象征着古老而破碎的生活;那被暴风雨冲垮的台地上的古墓葬,则记录着诸多神秘动人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北方大陆,张承志看到“前方的贫瘠中闲烁着高贵,枯焦中埋藏着瑰宝”。在那些或粗野或缠绵或豪放或忧伤的古歌中,张承志感受到的是人性人情的内容、历史的意识和文化的积淀。

比如,《铁尔汗·失刺》、《终旅》、《金积堡》、《西省暗杀考》等作品则是直接描写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它们的历史内涵就更不言而喻了。

02 塑造了诸多鲜活的、痛苦而坚忍的主人公形象张承志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年轻人,而且几乎全都是男性。他们坚强自信,重情重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他们热爱生活而又孤僻于人世,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而又往往要经历许多心灵上的创痛和感情上的煎熬。

白音宝力格曾与青梅竹马的索米娅一起品尝过爱情,编织过未来生活,但黄毛希拉的出现使他们的这一切都破碎了。白音宝力格痛苦不堪,尤其是索米娅和奶奶的愚昧麻木,使他突然间成了天底下最孤独无助的人,导致他最终怀着极端复杂的感情离开草原。

但对草原无时无刻、梦牵魂绕般的眷念又促使他若干年后策马重返草原,寻找他童年和青春的梦幻,寻找他当年的索米娅。然而,“那熟识的绰约的身影哟,却不是她”此时他感到了多少失落和惆怅。但他没有颓然倒下,他唱着《黑骏马》再次告别草原,像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孤独牧人一样,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温润的心去迎接明天。

还有《黄泥小屋》中的苏尕三经受的痛苦更为深重。他杀了人,得时时躲避着追捕;为了生存,他要出卖苦力糊口;他不想拖累汉人姑娘却又不忍心看着她受辱;他企望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烟熏火烤的黄泥小屋,但那温暖的小屋却是那样缥缈遥远。

穷困使他抬不起头,但他时刻不忘保护心头的那处怕羞辱的“软肉”。他在无边的苦海里沉浮挣扎,他护着受伤的心灵苦苦寻找他的现实理想。

《大坂》中的主人公为翻越人们望而生畏的天山大坂,身体和感情上经受的巨大创痛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烈日的爆烤,黄尘的呛鼻,牙疼的折磨,寒冷的袭击,妻子住院的牵挂和失子的哀痛……但他终于还是以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毅力登上了冰封雪飘的大坂。

长篇《金牧场》是张承志作品中的一座雄奇的雪峰,内容博大深沉,时间跨度大。作品中的主人公从率领小队重走长征路到奔赴内蒙古草原插队4年。从只身踏遍北方大陆考古调查到远渡日本当访问学者,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他生活的理想和目标。

他没有产生过摧毁其生活勇气的绝望情绪,但也从没有轻松地生活过。他怀着朝圣般的赤诚走上长征之路,却发现沿途散落着许多伤员,他们的遭际使他心情十分沉重和难过。

自相残杀的武斗,混乱不堪的怒潮,铁窗滋味的品尝,在他年轻的心灵上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与忧郁在苍茫的大草原里,他得到许多精神上的补偿和解脱,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贫乏的物质生活,又几乎使他和他的伙伴们淡忘了青春。

小遐的美丽纯情曾给他多少心灵上的慰藉,但看到她柔弱得经不起草原迁徙的颠簸又不得不强忍着感情上的创痛,敦促她到旗文工团去报到。他此时惟一的愿望就是随牧民们一起到达阿勒坦·努特格,到达可停止颠沛流离生活的金牧场。

在考察西北高原的旅途上,那触目的荒凉,贫痛的土地,善良的人民,淳朴的风俗,在他心中拴上了沉重的铅块,同时也升华起一种神圣的责任。

到日本做访问学者的生涯,该是春风得意的一段人生旅程,但他并没有感到这种生涯有多少惬意之处,他首先得忍受客居异国的寂寞与思乡之苦;他要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又要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

这就是《金牧场》中的主人公,有理想、有追求、饱经忧患而又自强不息。他是多难的祖国的产儿,他又为多难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赤诚。

另外,张承志作品中的许多主人公是没有名字的,他不愿给主人公起名或许是源自于他对人物的深入了解和充分把握,自信他笔下的人物有血肉有个性,自然会鲜活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不会把《大坂》中的“他”和《春天》中的“他”误为同一个人;也不会把《北方的河》中的“他”和《金牧场》中的“他”混同于一体。

再如,《老桥》中的“他”和《绿夜》中的“他”。俩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在偏远的山沟淘或草原上生活过,都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那里。若干年后俩人又同样是从喧闹的城市返回故地,寻访当年的足迹。但俩人重返故地的原因不同,个性气质也不同。

《老桥》中的“他”是按照十年前的约定重返老桥的。他并不因为当年伙伴们的背约而随波逐流,他重信用、守诺言,这是他性格中的内核。他如约重返老桥,虽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但他感悟到他们这一代人并没有被生活抛弃,他们的青春并没有完全虚度,他找到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老桥”。

《绿夜》中的“他”是因为厌倦了城市喧嚣的生活而重返草原的,他怀念草原的清纯与质朴,他也在这里找到了他的“老桥”。但他性格中多了几分厌世思想,他返回草原本想寻找一方不受太多污染的净土,但当他看到长大的奥云娜已不是当年那个小河般明澈的小姑娘时,他失望了。尽管他最后承认了现实,但他内心十分痛苦,感受到了生活的严峻与无奈。

因此,这两个人物便有了不同的性格内涵,人们感到他们有一种孪生兄弟般亲切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个性的差异。

03 通过酣畅淋漓的心理剖析,使得小说容纳进了宽广深厚的大千世界从第一部作品《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开始,张承志的笔始终如一地伸向人物的内心深处,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习惯于以旁观者的口吻冷静地叙述,喜欢剖白式的自由自在的倾诉。

他常常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聚光点来结构作品、演示情节,人物的性格也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渐次展开而逐步完成的。他惟一看重的是人物对其所做的事情和周围环境的看法和感受。他不靠故事情节,不故意制造悬念,而是靠强烈的主观情绪,打动读者,使得读者如临其境,与人物一起同喜同悲。

大段内心独白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张承志运用这种手段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他的几乎所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独白式的文字。它的好处就是,既可交代情节,又可表明心迹,抒发情感。

因是内心独白,人物无需掩饰,没有做作,喜怒无忌,爱憎分明,裸露出了一种率直坦诚的品格。这些人物有深度而无城府,让人觉得既可亲近又可信赖。

适应着内心剖白的需要,行文节奏也不断发生变化,或急促紧迫,或舒缓滞重;句式上长短错杂,灵活多变;标点运用的时有时无,人称叙述角度的频频转换。无不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律动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另外,张承志绝大多数小说截取的现实时间都不算长,跨度也不大。《老桥》叙述了一个年轻人如约重返老桥的经过,《大坂》写主人公翻越大坂的过程,《黑骏马》以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寻找索米娅开始,到离开草原结束;《雪路》、《春天》、《姣月》、《终旅》等也只是写某个晚上的事情。

长篇《金牧场》若分别以J.M两大部分为现实生活图景,时间跨度也不算大,前者写了主人公在日本访问学者一年时间的研究与生活,后者主要写了牧民们冬天大迁徙的壮烈情景。

然而,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大的时空跨度感,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其中原因,就在于作家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作品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放射性结构,从而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这就使得有限的时间框架容纳进了无比宽广的大千世界。

小说中的快速闪回,远距离联想,毫无联系的念头,各种情感的瞬间波动……使得人物意识快速流动,常常同时或在短时间内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汇融成一个错综纷繁而奇妙的内心世界

04 借助浓郁的抒情色彩,超越时空的自由联想,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充满了诗意张承志曾在《美文的沙漠》一文中说:

“小说应当是一首音乐,小说应当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他的创作实践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他的一篇篇小说就是一首首“诗”:

强烈的主观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超越时空的自由联想,象征手法的反复运用,物我合一的自然景象,空灵高远的意境氛围……

读他的小说不仅仅看到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感受到那芳香馥郁的醉人的诗意。

张承志的小说燃烧着的是一股压抑不住的炽烈的感情,这是其小说富于诗情画意的主导因素。《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写的就是一种纯粹的情,一种至圣至洁无边无际的情;《阿勒克足球》吟唱的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草原之间的挚爱真情。

《老桥》、《雪路》、《绿夜》等是追忆过去、反思青春的作品,作者对那段生活有着痛苦的记忆,但他不愿轻率地否定那段岁月,因而他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有苦涩,有失落;有伤痛,但也有留恋等等,可谓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汇成总的感情基调便是一种沉重感与厚实感。

当他把目光投向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回民生活时,他感情中更多的是热爱、理解、自尊和不平,是升腾于胸中的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正是这种种燃烧着的异常复杂丰富的感情和感受,使其作品焕发出了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张承志在心灵上敬畏大自然,大自然的久远、荒漠、冷竣、博大、深沉和神秘,对他及他的人物有一种无法抗拒也无法逃避的诱惑力和震慑力。前者吸引着他和他的人物去寻找、探索、攀登、感受和认识,后者使他和他的人物感到惊恐和畏惧。

“他”即使征服了大坂,征服了河流,征服了草原上的白毛风和铁灾,尽管“他”证明了男子汉的勇敢和刚强,但“他”每次都要付出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代价。

张承志心中的大自然是具有神性的,至高无上的,但他在描写大自然的时候,却表达出了另一种气魄:

无论是草原、沙漠、河流、高山、峡谷……他都是随心所欲的,而且他善于大自然中发掘出粗砺、苍凉、雄浑、崇高的美。

渡马壮丽的落日景象,北方大河的浩荡与壮阔,天山昆仑横空出世时的惊天动地等,都是一些描写大自然的绝美的文字。在张承志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绝美的文字,如《美丽瞬间》、《海骚》、《黑山羊谣》、《错开的花》等,通篇就是一首感情浓郁的诗,一幅诗意浓郁的画。

《美丽瞬间》的情节十分简单,一个青年考古工作者骑着骏马在戈壁滩上行走的时候,骤然回忆起十年前初进天山挖掘古墓时的一天中的美的感受。

作家用抒情的笔调,通过超越时空的自由联想,写出了人物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丽瞬间。在人物眼里,那绚丽的阳光时而像交响乐一般动人:

“那天清晨当看见霞光山口喷射而出的时候,整个天空都传响过一派纯净的乐声,束束光芒都曾像颤抖的琴弦一样闪烁。”时而又像风的啸声:

“那激动的风啸暗蓝而浓郁的松林梢头一掠而过,然后无影无踪地消失在深谷和绿彩鲜明的草地里,直到下一次卫在远处那片云杉林上面尖锐地响起来。”时而又像有形物质一样可摸可触:

“那天山里传荡的乐声谁都应当立即听见,她简直像伸手就可以捉住的一只低飞的燕子,她简直像涂抹在蓝天上的一笔鲜艳的浓彩。”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主人公如痴如醉,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天境界:

“他大笑着,口中似唱似喊。他重重地抽了黑马惟一的一鞭。于是一切都飞起来了。明亮的草坡,晶莹的冰峰,蓝幽幽的松林和雪白的河水都飞上天空,旋转着欢唱着,托扶着簇拥着他和他的黑马在茫茫世界里疾行。”在美好心境的支配下,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那个挤马奶的脖颈雪白的哈萨克姑娘美得使人十年后才感到目瞪口呆。那匹黑色的骏马在马队里,简直像一个在人群里光彩四射的姑娘。他说:

“一生中能有那样一天,真是由于真主的美意。”凡此,作家又从大自然美丽瞬间的感受中进入了生命的美丽瞬间的感受,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感受,也是这篇作品诗意美的精华所在。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构成张承志作品浓郁诗意的又一重要因素。作家除了从现实世界里捕捉景物赋予其象征意义,使作品潜藏着更丰富的底蕴之外,还注意作品的整体上构成象征,以营造出空旷、高远的诗意境界。

那传说中的隐藏在大漠深处的“九座宫殿,那间隐现于黄土高原上的烟熏火烤的“黄泥小屋”,那片牧民们至死不悔地苦苦追寻的水草丰茂的“金牧场”,正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那座深山峡谷中的“老桥”,那些草原上的纯净的“绿夜”,记录下的是整个一代人的青春。天山大坂,从汗腾格里,北方的河,波马的黄昏,草原的古歌中,读者分明感受到了人生之旅的严峻、艰险以及生命的坚韧与热烈。深远的象征意义,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诗意更加醇厚,审美价值更加突出。

总而言之,张承志是个有着自己鲜明创作原则和执著艺术追求的作家,他一走上文坛就喊出“为人民”的口号,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和创作方向,无论文坛如何花样百出,他都一以贯之。

他不停地启程和前行在神圣的中国北方大陆,在广阔而自由的心灵高原,他策马扬鞭,孤身长旅地追寻着自己的“金牧场”。

回答完毕。

(1)当代诗派创作特点:

张承志:回族作家,信仰伊斯兰教。代表作《北方的河》,《黑骏马》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张承志有着一种独立不羁,庄严深邃的审美品格。他那种具有震撼性的语言和思想,显示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魅力!

作者在一部六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里一口气写了四条北方的河!作者有着独特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感受。《北方的河》几乎通篇都是主人公他的叙述和独白。这种写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描写方式。作者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大段抒情性的描写。小说有着太多优美,深情甚至华丽的句子,而从来没让你感觉有一丝矫情和浮华。

小说以诗意的笔触将人与大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底层人”以及他对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小说故事情节淡化,但情绪却异常饱满。人物着墨不多,但个个性格鲜明。

快看,!黄河!

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解放车正登上山顶,这一定就是那座黄士高山,你全忘啦。

他轻轻地责备着自己,屏住了呼吸。陕北高原被截断,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看着高原边缘上一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激动喃喃着嘿.黄河,黄河。

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潮湿凉爽的河风拂上车厢……!

从小说《北方的河》到巜金牧场》张承志揭示与表现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的终极意义,其主导的审美意蕴在于把人生自我成长的过程看成一种寻找,一种对于理想价值的顽强执着的探寻!

石凌,《作家张承志,在烈焰中奔突》一文。最后是这样写的:

在理想主义成为一种奢侈品质的时代,他能高擎理想主义旗帜,使沉沉地夜色散发出星子的光茫,那怕这光芒是极其微弱的,也给人以希望。毕竟,有人还在为理想挺直腰杆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