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来回答以诗词为代表的抒情文学,它的特色非常明显:
1、“诗言志”、“发愤抒情”,是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创作传统,也是我国古代抒情诗歌高度发达、而大型叙事文学(如戏剧、小说)成熟较晚的重要原因;
2、由于中国抒情诗沉郁顿挫、追求意境、意在言外、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情与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3、由于诗歌写意、融情写景的手法的传承,古典诗词中的景可分为虚景与实景、哀景与乐景、听觉之景与视觉之景、动景与静景、自然之景与社会之景、大背景(远景)与小环境(近景),而情与景的结合又无非比喻、寄托、比兴、象征、渲染、烘托、反衬等等手法,于是就有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艺术美感;
4、由于哀景多于乐景之绘,所写哀景的具体意象就有了比较稳定的审美指向,如秋风、斜阳、孤鸿、残月、寒蝉、杨柳、羌笛等。每一意象就是一个固定的符号、一串语码、一种流动的情绪。因此,许多表面上的融景生情,往往源于诗人文化积淀而诱发的因情设景,即以虚景导引真情;
5、美景固然可以引起人们的欢乐、陶醉,但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哲理变幻,往往使美景成为哀景之引,如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夜游长江赤壁辛弃疾登健康赏心亭,皆为“兴尽悲来”,令人凄怀!然人至极悲之时,往往涉及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一山一木,一波一滴,既关情又含理,若能领略人生真谛,则臻于情理相生之境矣;
6、古代山水诗,尽管有“二谢”之大力提倡,蔚然成风,世代相继,绵延不绝,但单纯的完整的通篇的山水诗并不多。一般诗词中是景物描写,读者很少从“写实”的角度去体察其穷形极相,指事造形,更多的是因景循情,追寻其“欲吐还吞”的言外之意;
7、我们终于发现,古代诗歌描写忧愁的山水意象,不免雷同、单一、窄深,无非是秋风落叶、斜阳烟柳、孤鸿哀鸣、江水春草等等。
至于叙事文学,由于成熟较晚,在历史的摇篮里成长,历史的痕迹比较突出:
1.原始要终,有头有尾,一定要交代故事、事件的来龙去脉,所以梁羽生写武打小说的主要人物,一定是有历史根据的;
2.重在理性判断,过程不过理性判断的验证,比如《三国演义》;
3.现代小说的丰富性,让猜不到发展路径,想不到结局,推进了叙事文学叙事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足以与世界顶尖文学相比美。
古代的抒情文学的特点是情感深情,真挚,很是感人至深!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日星隐约,商旅不行强倾击锤。薄雾冥冥,虎啸猿啼,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你看这抒发的情感,是不是情真意切呢!
那么再举例说明叙事文学的特点,那就是一事一议,让人记忆深刻!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叙事清晰,让人感触颇深!使人记忆深刻!都是历史上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