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得最悲凉的古诗词,一定是那首吊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了。现在摘录如下: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就开始产生,悼念之作通常以悲切感人为特点,一般写于爱侣过世后,当事人目睹遗物追忆往昔,将自己深沉的思念和追忆,用文字抒发,读来令人心痛伤感。而用词的文体来抒发悼念,是苏轼的首创。
苏东坡是在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合的,王弗不仅年轻貌美,而且亲和孝悌,她与苏轼过着恩爱情深的生活。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早早离开人世,她的离开是对苏轼的一大打击,他心中的悲恸和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
苏轼这首悼亡之作在艺术手法上有它的特色,比如它有“记梦”的情节,而且明确写出做梦的日期。下阙的五句是回忆梦境,其余为直抒胸臆,诉说悲伤,写得真挚朴素,沉郁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句就首先让人无限感伤。恩爱夫妻,撒手永诀,转瞬已有十年时光。“不思量,自难忘”,过去美好的情景当然令当事人难以忘怀。而且那十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颇受压制,心情是悲愤的。
后来苏轼被贬到密州后又逢灾年,他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难以维持的地步。苏轼此时的继室为王润之,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他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她颇有堂姐的风韵。
即使如此,苏轼依然把亡妻挂在心间,即使因琐事不能经常想念,也放在心间永远不曾忘却,那种深深根植于心底的深情,是难以消除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让人想到即使她的坟墓近在身边,隔着阴阳生死,又怎么能共能话凄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诉说的情感。
世间最令人伤心的,莫过于相爱的两人一生一死,阴阳相隔,思念心切让人茫然,又平添伤感,所以只好祈祷能在梦里和她多见一面吧!
看到苏轼的这首词,也会让人伤感的预想:
自己和相爱的那个人,到底谁会先走?到那时,自己又该如何面对痛彻心扉的想念呢?
苏轼写得最悲凉的诗,小楼觉得是乌台诗案时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的第二首。这首诗让我们了解到,即使豁达如苏轼,在面对死亡时,依然有着深深的恐惧。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狱中,在狱中,他与自己的大儿子苏迈约定,给他送饭时只送蔬菜和肉,如果听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换成鱼。
后来苏迈因为粮尽,要找人想法,只得嘱托一个亲戚代为送饭,却忘了将与父亲苏轼的约定告诉他,结果亲戚给苏轼送了一条鱼。苏轼见了大惊,以为命不久矣,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
诗的第一首是写给弟弟的,而这一首,是写给妻儿的,诗中,有对妻儿的愧疚,也有对死亡的恐惧。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柏台,即乌台,御史台。琅珰,指屋檐下系的铃铎。寒冷的月光下,御史台监狱阴冷森森,夜月低沉,风吹动屋檐上的铃铎,声音凄恻。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苏轼的内心如到处乱撞的鹿,感觉自己的命运就像将被扔进锅里煮的鸡,苏轼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出了他此时惶恐的内心。
眼中犀角真吾子,犀角,诗后自注「犀角,杜琮事」。《新唐书·杜悰传》:“ 悰,於大议论往往有所合,然才不周用。……故时号‘秃角犀’。”琮与悰是笔误。犀牛以角为贵,脱角则仅存其名而无实用。后因以之嘲讽徒有其名而无真实才能的人。苏轼因诗文身系狱中,且生存无望,难免盼望孩子们象杜某那样才能平平,却能安享富贵。
身后牛衣愧老妻。牛衣,给牛御寒的草蓑。《汉书·王章传》。汉代王章生病无被,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诀别。遂用“牛衣对泣”等谓夫妻共守贫穷,或形容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当年苏轼在杭州任期间,大有功德于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得知他入狱,为他作道场累月,苏轼得知后,得到很大的精神安慰,因此希望自己能葬在浙江。
苏轼石像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凡人苏轼,看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很多年后,当他真正面对死亡时,他已不再像这次这样恐惧,而是平静地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在我们的映像中,苏轼是一个旷达的人,是一个充满人生智慧的人,但是,他的旷达,他的人生智慧,是通过他不断地对人生思考获得的,是经历人生一个又一个苦难洗礼获得的。
古人曾评,李白是仙而人,而苏轼是人而仙,这个评价很在理。李白生来就是谪仙人,而苏轼,则是在苦难中,不断地对人生反复思考,最终获得人生的超越,所以,苏轼的人生,才能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答者:谢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