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五代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代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近现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三首以词入歌的经典歌曲,将成为永恒的旋律。
在QQ音乐里搜索婷婷唱古诗,就能收听一百多首古诗。孩子边听边学,很容易记住。我家宝贝最爱唱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白的《将进酒》,我家宝贝也是听听就会背诵一多半,我索性就教会她了。
古诗词是怎么配乐的?
音乐,现代人多是用1、2、3、4、5、6、7来识别简谱的。在此之前则是使用五线谱的。在中国唐代时,一般的记的是五音,叫作:合、四、乙、尺、工。更远的时代,叫作:宫、商、角、徵(Zhi)、羽。所以,又有一句成语:五音不全,即是由此而来。
中国古代,曾经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这个也是诗歌一词的由来。
有记载的如汉代,汉武帝刘彻专门设立有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除了要求配乐歌唱外,其歌词的形式与古体诗相同并无区别。后代也将此类(可入歌)的诗称为乐府诗。至唐宋元,亦将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统称为乐府。
尤其宋代,将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称为曲或曲子词,把依据乐谱声律节拍而写的新词,叫作:填词。再后,将依照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并且与音乐分离的统称为词。这种词各有特定的名称,叫作:词牌。如:《沁园春》、《浣溪沙》等等。而且大多数词都是不再配乐歌唱的。其中专门填词使用的一称为:词牌,象上边说的《沁园春》、《浣溪沙》,以及《西江月》、《采桑子》等等达数百种之多。另有配乐的则称为;曲牌。如《罗江怨》、《锁南枝》等等。也有原来的曲牌改成词牌的…
另外,也有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如:小曲、散曲、时调等等
宋代词人柳永,为人放荡不羁,流连坊曲,为妓女填词作曲,流播于世,终身潦倒,死后家无余财,相传还是由妓女合资而葬,。作为北宋一代词人,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金庸大师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及古代的乐曲,如《笑傲江湖》中写过,曲洋与刘正风醉心音律,以数年之功,创制了一曲《笑傲江湖》,终传至令狐冲。其曲即是依三国时期的嵇康之《广陵散》而改编的。
附记:书中曲洋笑道:嵇康这个人,很有点意思的,史书上说他`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俠',这性子很对我的脾胃。钟会当时做大官,慕名去拜访他,嵇康自顾打铁,不予理会。钟会讨了个没趣,只得离去。嵇康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这家伙,也算得是个聪明才智之士了,就可惜胸襟太小,为这件事心中生气,向司马昭说嵇康的坏话,司马昭便把嵇康杀了。嵇康临刑时抚琴一曲,的确很有气度,但他说`《广陵散》从此绝矣‘,这句话却未免把后世之人都看得小了。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他是西晋时人,此曲就算西晋之后失传,难道在西晋之前也没有了吗?
由此可见,乐曲,自是古已有之!
古诗词有配乐存世。
乐谱在唐代以前没有流传下来,史书记载大都是音乐理论,论述音乐社会功能和音乐美学方面。
中国乐谱工尺谱不像五线谱,简谱那样好学,没有成型教材,也缺少丰富资料,许多知识都在言谈意会中。
唐宋半字谱长这样
附上一份歌曲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