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短诗,描绘了人们欢庆新春佳节、万户更新的景象。作者用饱满的乡情把春节热闹情景写出,同时也把自己对前途充满希望的激情寓意于其中。
第一句,朴素自然,不加修饰,抓住了人们欢庆节日的习俗。人们在过春节时,除夕之夜要燃放爆竹,辞旧迎新。“岁除”侧重写送旧岁。第二句则侧重迎新。立春节气总是在春节前后来临。春风送来了融融暖意,一家人团聚欢饮屠苏酒,以庆贺新春,驱除瘟疫。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说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但是屠苏酒怎能知道温暖呢?原来是有饮了屠苏酒的人,酒力发作,浑身暖烘烘的,从而感受到春天来临了。
第三句,眼界放开,写到广大社会居民,千家万户沐浴着旭日的光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寓意着美好的未来将要来临。人们满怀激情地迎接春天第一个清晨到来,这对于当时正积极变法的王安石来说是一个多么吉祥的预兆啊!
诗人的思想感情流露是非常自然的,紧接着第四句则把他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峰。桃符是春联的别名,过春节贴春联,除旧迎新,这看似是对节日风俗习惯的真实描写。其实有着更深的意蕴,旧事物总是要被新事物而取代,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要发展,时代要前进,新与旧的变革是不可缺少的。“新桃换旧符”正是这种变革的象征。“总是”二字,体现出诗人对变革充满信心和决心。
全诗平直晓畅,质朴热烈,作者巧妙地把革新变法的政治抱负同新年佳节的风土民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汇,浑然天成。
要赏析王安石著名春节题材的诗《元日》要先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背景: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但是文学家、诗人,还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而且对经济学也深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而他的这些政治主张正与一心想改变养了一堆兵,却打不了胜仗,国家国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状态的大宋皇帝,宋神宗的治国心愿不谋而合。于是宋神宗就把宋朝一改积贫积弱现状的重任全部寄托到王安石即将要实施的新政上面来了,王安石即将颁布实施的新政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变法”。这首诗就是写在他准备实施变法的时候。也逐以体现他宏图大志即将实现的春风得意、心情大好。
《春日》原文如下:
《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①,春风送暖入屠苏②。
千门万户曈曈日③,总把新桃换旧符④。
翻译与赏析: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整句话可译为:爆竹声中一年结束了。
这里的一岁即为一年,一,本为平声,这里可变调读做(yí),表示一年,再加后面的除字,即可理解为:一年结束了。
②、春风送暖入屠苏,整句诗从字面意思可以直接理解为:春风温暖的让屠苏酒都温热了起来
这句诗难点有二,一是“屠苏”,这两个字在这并不代表地名,也许您要问,既然“屠苏”不是地名为何用“入”字,个人认为对这个“入”字的理解即是这句的难点,也是本诗的难点。很多人都在绕开这个字,干脆对它一带而过,向对待连词那般,并不解释它的实际意义,而此刻这个“入”字,却完完全全的是个动词。
于是本人斗胆的不管前面有没有古人,也不管后面有没有来者,哪怕世间只我一人,凭我爱写诗、喜欢写诗和对诗的领悟,再加本人对古文的偏爱,都让我深信不疑的认为,在此处这个字是诗的灵魂,大有一定要把它翻译出来的实际意义,而不该只是含糊的一带而过,不做任何交代。整句诗理解起来该为:春风不但把温暖送给了人间,也把那温暖送入了屠苏酒里,让这酒都带有了春天的温度。真是即妙又决的一个“入”字,简直神来之笔。
爆竹声里人们品食着过年的美味佳肴,喝着这用春风捂暖、捂热的可以避瘟疫、祛除邪魅的“屠苏酒”该是怎样的一种吉祥喜庆,与畅快!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新年的第一天,太阳一出来就金光灿烂的把阳光洒向千家万户。
这里瞳瞳:是形容日出时太阳光亮的样子。
④、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把旧的桃符撤掉换上了新的。
此处桃与符应同指一物“桃符”,是把“桃符”拆开来入诗了。
桃符:为我国古代民间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或写着神荼、郁垒二门神的桃木板、桃木纸。也许就是它们慢慢改变成了今天的春联、对子。
《元日》短小精悍、简洁凝炼。整首诗通过“爆竹声”“送暖的春风”“瞳瞳日”“换桃符”这几个字就把鞭炮齐鸣、春风送暖 ,人们欢天喜地饮美酒、贴新符的那种即忙碌又喜庆的过年气氛写了出来。过大年人、欢天喜地,天、也十分给力,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带来的暖阳,不但让人感觉温暖,连“屠苏酒”也让春日的风,吹送的温暖给捂热了。
整首诗只用了28个字,就即简洁又十分精准的描绘出了当时人们过大年的情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寓意也十分深远,因为此时的王安石,在当时执政的皇帝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正要励精图治的实施他的各项改革计划,来一展他的宏图大志。
注:此原创文一、三用图来源网络如不妥请联系删除
#我要上微头条##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