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现代诗

古人有唐诗宋词元曲,现代人有什么留给后人?

2022年05月21日 22:42:253编辑

留给后人的是《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灿烂文化。虽然唐诗宋词珍贵无匹,但现代科技昌明所带来的巨大进步,是前所未有的,是人类有史以来空前的。因此,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文化的灿烂,还有更多领域的辉煌。想想你有限的人生历程你就会发现这一点。

长短句的新诗具有什么特点?

“新诗”首先应是诗歌,相对古典诗词而言,它不受严格的格律、格式的束缚,更为自由,用语白话化。所以,新诗又有自由诗,白话诗的别称。自由和白话化,是新诗的“新”字的全部含义。是新诗与古典诗词的分野所在。凡是用当下日常用语,包括还活在当下的某些文言词语写作的,突破了古典诗词格律、格式束缚的诗歌,都属于新诗的范畴。它包括每句字数整齐,每段句数整齐的诗歌。也包括每句字数不一,每段句数不一的诗歌。因既然是自由诗,就不能一面提倡自由,一面又规定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弄得新诗的形式比古典诗词还单调。特别要指出的是,不押韵,不打标点,分行断句不遵守现代汉语规范要求,这不是新诗的特点。而是非诗的特征。

流行诗坛的口水诗是诗吗?

严格的说这些东西。基本上不够诗。还有那些散文分开的段子。也不算是什么诗。诗缘情言志,这是诗词最起码的条件。如果连这些条件都不付,还叫什么诗呢?更别说诗是有激情的。是有意境的。是有内韵的。等等,等等。但我发现这样的东西,点赞的人还不少。作者的粉丝也相当的多。这只能说明,整个头条上,大众的文化基础比较差。整个民族的文化有待提高。对不起,也许我说的不对。请原谅。我本人的文化也是比较低的。

口水诗与口语诗的区别作者:乔福俊

“那天大雨,你走后 / 我站在芳园南街上 / 像落难的孙悟空 / 对每辆开过的出租车 / 都大喊:师傅 ”。

用“传疯了”三个字形容这首读起来诙谐、上口的小诗《大雨》,一点也不为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甚至很多专栏作家都在引用、讨论这首满是口语的诗。

联想到前几年诗歌届出现的“梨花体”、“乌青体”,很多人不禁要问:口语诗和口水诗,到底是不是诗?它们为什么总能迅速流传起来?这里面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口语诗难度很大,写好并不容易

“口语诗当然是诗。”著名诗人杨克说,“自古以来,诗歌就存在两个向度、走向,一个是注重意象,比如‘春江花月夜’这种,一个是注重口语,比如‘床前明月光’这种。注重意象的诗歌,有文人气,注重口语的,因为加入了鲜活语言,也有很好的生命力,这两种写作一直客观地存在着。”

“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谈口语诗就有了基础。”杨克说,任何一种风格、流派的写作,都有写得好的、写得差的,单独抽出某一个作品,来衡量一个类型的写作的优劣,是不科学的。在口语诗创作中,诗人韩东、于坚的作品就写得很好。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口语诗很容易,结果写出了的诗就非常‘水’,因此成了‘口水诗’。杨克说,口语诗,看上去语言随意,大白话,其实难度很大。同时,口语诗很容易给诗歌爱好者、大众媒体造成误解,以为这种诗写起来很容易,结果纷纷模仿,一写就写得很搞笑。”

四川诗人陈默实的观点和杨克近乎一致。早在两年前,“乌青体”走红的时候,他谈道:“汉诗起源的《诗经》中成就最高的就是‘风’诗,‘风’就是以口语为主。口语也可以写出好诗。”陈默实认为,诗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起码应该有诗的特点,诗的韵味,诗的意义。有些诗歌,虽是口语,但耐人寻味,是好诗,所以说,用口语是可以写出好诗的,且用口语写出好诗是非常不容易的。现代诗歌的倾向就是口语化。

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真正的口语诗?“我们平时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没有诗意,有诗意的话,记下来,便能成诗。而我们平时说的一些话,只能是话。”诗人、《诗选刊》主编郁葱举例说明,列出大家熟知的经典口语诗,如: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臧克家《有的人》。诗人田间作于1938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写道: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诗人臧克家《有的人》更是脍炙人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郁葱说,很多诗人平时的诗歌创作未必都是口语风格,但他们的口语诗可能就是他们的真情在瞬间的流露。真正好的口语诗,不需要那么多的诠释,它可感觉,可触摸。但关键是,它是诗而不是“话“,它有审美价值和意义。诗歌不承认有什么“口水诗”,口水就是口水,不是诗,如果是诗,那就肯定不是口水。

深圳诗人谢湘南则说,现代诗歌的倾向就是口语化,但口语不能成为诟病当代诗歌的因由。有些口语诗写得不好,不到位,流于琐碎或口水,那是写作者把握不当造成的,但这并不能说口语诗就不好。口语诗能流传是因为它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是与当下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首诗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就说明它有独到之处。

诗人陈默对一首好的口语诗应该具备的特点做了一番归纳:篇幅短小,易于记忆;语言浅显、明白晓畅,便于理解,不论文化修养如何,一读就懂,一听就明白;节奏明快、顿歇明显,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抒情性强,直入人的心灵;概括性强,表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都有代表性,既是个人真情的流露,又表达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具有广泛的意义。

“口语诗”进入“后口语诗歌”时代

在诗人、批评家徐江看来,近十五年来,口语诗因其涌现的实力作者和佳作之多,已蔚然成为当代诗写作的主流。徐江把口语诗分为“前口语诗歌”、“后口语诗歌”。 “后口语诗歌”、 “前口语诗歌”,两者的共同点是以口语作为诗写的语言平台,但前者对于诗境背后所指向的内容更加强调。“后口语诗歌”美学认为,诗歌仅靠语感、机趣、呈现人性等其中的一项,是无法单独支撑起一首成功的作品的。建构经典作品的两大要素是“人文精神”和“对既有语言方式的突破”。不同的后口语诗人,虽然在发力点上各有侧重,但大体上还是呈现出一致的美学追求。

一方面,口语诗成为诗坛创作新主流、新亮点,一方面口语诗又常常被读者、媒体拿出来讨论,甚至讥讽。对于这一点,正在编选《中国口语诗选》一书的诗人伊沙说, “口语诗”从来就不是一种写作的策略,而是抱负、是精神、是文化、是身体、是灵魂和一条深入人性的宽广之路,是最富奥秘与生机的语言,是前进中的诗歌本身,是不断挑战自身的创造。对于“口语诗”常被单独拎出来骂的现象,伊沙说,已经死亡的抒情诗,没有人骂,还常常被当做苛责其他形式的标准;濒临死亡的意象诗再难懂也没有人骂,还常常以有技术有难度自居,唯有口语诗,天天有人骂,时不时便抓住某个不入流的人物恶搞一下,但它却越活越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潮流。或许是老被批评,“口语诗人”便很注重“口语诗”的完善与发展,拿我个人来说,在坚持口语大风格的同时,很注意吸纳并再造意象诗的技巧和跳跃性。

朵渔《空椅子》欣赏及点评

  

  病房的那把白椅子

  入冬以来就属于他

  前天他出去后就一直没有回来

  直到现在

  病友们的目光一落到椅子上

  就匆匆收住各自的话题

  

  那些天,红色的液体

  一直都在暗中

  给他做着提示

  春天已经很近了

  他坐一会儿就出去晒晒太阳

  曾有人在阳光下

  听到他的自言自语:

  一定要活着出去

  

  

  木白点评:《空椅子》,能够很好地体现朵渔诗歌的这种特点。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日常生活用语,毫无雕琢斧藻的痕迹,甚至没有任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指直接、快速、准确,及物感和节奏感鲜明。所以,无需逐 字逐句进行拆解、分析,我们读起来会感到“不隔”。然而,诗歌是必须讲究“隔”的,没有“隔”或者所指,就只有诗象而无诗意。让我们具体看看这首诗的“隔”与“不隔”是怎么处理的:“病房的那把白椅子/入冬以来就属于他”,“椅子”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位子”,公共病房的一把“椅子”只属于一个人,说明“他”地位特殊;“前天他出去后就一直没有回来”,两种可能:要么“病愈”,要么“病逝”;“直到现在/病友们的目光一落到椅子上/就匆匆收住各自的话题”,“空椅子”无人敢坐,“虎死余威在”呀,“权力”是种让人心存敬畏的东西。匆匆收住话题,暗示“斯人不在”了;第二节前四句,补叙“斯人不在”的原因。当然,这不是重点。后四句,强调“他”求生的本能和求生的意志,特别是他的自言自语:“一定要活着出去”,使整首诗的“隔”与“不隔”拉开了距离。求生欲如此顽强,其实就是对“权力”这种好东西的贪念,反讽意味尽在平实的话语之中。而“病房”与“病人”这样的语境,强化权力无所不在,更加重了诗歌的社会反讽力。此外,整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语言秩序紧凑顺畅,不枝枝蔓蔓、拖泥带水。

  解读朵渔《空椅子》,我们可以简而言之的说:语感,其实就是处理“隔”与“不隔”的能力,包括语词组合、所指与能指互嵌、具象与意象互补、语言逻辑结构与诗意传达结构相谐等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有可能吟出一首好诗。

欢迎您关注宏灯诗话,与您共享头条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