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尤其是称之为经的书,一定要读原著,反复的读,去体会作者的初衷,探究作者想告诉后人的本意。第一遍读时,要备一部字典,把生僻字注音,并弄明白该生字的各种意思及在书中的特定含义。第二遍读时,要注意文字的断句,有没有断错的?哪些是地名人名书名或特指称谓?用现在通用的符号进行标注。前两遍其实是准备工作,第三遍时对前两遍的工作进行检查补充和修正。第四遍读时,要一口气读完,即便不能读完全书,也要读够一定的章节,对全书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第五遍时要一篇一章一节的读,揣摩书中的含义,用笔将重要的或喜欢的部分划线作记号,也可摘抄做笔记,或记下自己读后的理解及感想。第六遍时再通读,边读边想书中的含义,这一遍下来,已经对书中要讲的内容及含义有了大致的理解,同时要关注各篇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对全书整体把握。第七遍时,要参照前人的注解和评论,以及一些引申的故事案例,与自己的理解相互印证,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最符合作者本意的解释确定下来,也许是别人的解释更贴切,也可能自己的理解更精准。这七遍读下来,基本上就是自己的领悟了。还要注意一点,购买文言文书籍,最好是繁体竖版的,影印本最佳。为什么要繁体?因为简化过程中,把以前的几个或十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归纳为一个字,失去了作者的本意。还有些简体书中,把原著的繁体改成了现代惯用的名词,完全改变了作者的本意。比如黄帝内经中讲五藏六腑,而简体改为五脏六腑,完全变更了原著的本意。再比如炁字改为气,氣改为气,都失去了本来想表达的意思。再有就是一本好书要经常读,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每多读一遍都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最后,把同一作者的不同书籍参照读,把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著作参照读,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著书的缘由,对理解书中含义都大有裨益。
我觉得最好不要看现代作者的解读,自古到今没有谁真正的通透理解过它,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几千字,但是它囊括了古人对社会,自然,人文,天地宇宙规律的认知总结,而且是以当时的思维方式所写,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每个时代都会有人去注解解读它,都是以他们那个时代的某个人或某个学派思维去解读,还不代表所有的思想,唐人有唐人的理解,宋人有宋人的理解,明人有明人的理解,每个时代都有他们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各种对道德经的解读五花八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绝对能让你思维混乱。我的建议就是直接读原著,不要去看任何的注解,因为你看了别人的注解就会跳进别人的思维里去被别人的思想所迷惑,想跳出别人的思维圈就难了,要以自己的思维去解读,适合自己的才是自己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