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罢官后,除中度曾任福建安抚使二三年外,其余的近二十年间,他在江西带湖、铅山、瓢泉一带闲居时创作的。这时他才为己取名“稼轩”。这时他衷情于庄子、陶渊明的诗文,与大自然山水、花鸟为邻友。但是无论读书写词,心中的抗金救国的心愿始终未变,多数作品还是极具豪情,壮志满怀的,如:“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等。✍…?……这首《清平乐..村居》全词为:
词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小词,是辛弃疾描写农村词的代表作之一,其恍如一帧优美的田园风情画。画面的背景是一椽茅屋,一条溪水,画面上是一对白发公婆和他们的三个儿子。上片写乡野景色和俩个老人。须知隋唐自创立民间曲调时,颇有不少反映农村的词,如《拾麦子》、《挫碓子》等,但至北宋就适得其反,就很少有写农村词的∴。一直要到苏轼在徐州石潭附近农村谢雨、且巡察之余,才有了几首《浣溪沙》,东坡表示自己虽然为官,但“使君元是此中人”(《浣溪沙》),从此农村词才眷忞、振拔风气,为宋词之妍蒨而作一推波助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此句盖出自于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的《绝句漫兴》,内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句,意谓如此小茅屋,恰似是当时农村的一般景象,农民生活水平低,住在矮小的茅屋里,屋檐很矮。但周围的自然环境很不错,有溪水,有青草。两句简洁通俗,慊中泛妙!?…?…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人物出现了,然未见其人,先闻此声。稼轩原是山东人,江西话在他听来就是南方话。江西春秋时属吴,昔有“吴头楚尾”之流传。吴侬软语本就很温柔,讨人喜欢,何况这两位老人喝了点酒已经微醉,并且这老两口感情很好,彼此一向轻言细语絮叨家常,且从一侧闻听,声音焕煦惬諲,又眸慈臻愫。“醉里”是指有些喝醉了,这儿则指两位老人。而“媚好”二字,除了表明二人平时一贯地融洽和谐,更大程度上作者是描写江南农村的太平景象,其构思巧妙,生动简洁,笔意清新自然,富有生活的积极、幽默寓意!…?…?…
下阕是写实,进一步阐述当时农民的劳动生活场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头一句写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说明大儿子乃是家中主要劳动力,担负着在溪东那边的豆田里、锄草等工作的重担。?第二句写二儿子,“二儿正织鸡笼。”二儿子年纪小些,但他照样勤劳,手不离一根根的竹丝条、正编织着鸡笼呢。?重点之处是写小儿子,且用了二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就是“无赖”,因为其父(刚刚)提到了大儿干着农活,二儿干着副业。老子提到幼子,口气中就明显流露出了偏爱,嘴上批评,但不认真。因为既然是“无赖”子,为什么添上“最喜”二字呢?这就是口语领域中、惯常显露的一种反语(式样)!如过去的戏曲舞台上,唱“花旦”的俏女子,就会在“唸白”时突然冒出“可憎的冤家”!或添上“再不回转家门,我不想活啦”这种(过头、言不由衷)的激语而已。…?…
俞平伯先生曾说,这几句(对三个儿子的描述)是从〔汉乐府〕诗词中演绎过来的,《相逢行》有句:“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黄色绢素),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今人经琢磨,认为这是稼轩的功力敏达,“大妇中妇”恰匹“大儿二儿”,可称妥当。而“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与小儿“看剥莲蓬”,小儿也一样无所事事的姿态,他笃悠悠地赖看人家的劳作,这与小妇莫不关心的神态相当类似与璧合,故尔可掬又可佩。…?…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稼轩对农民的友善,以及对农村生活的赏析。他(辛弃疾)完全不同于苏轼,能以“使君”的身份考察民情,并专心协力。稼轩仅为罢官闭居,只是赋闲填趣而已。且又比不上陶渊明能和农民共饮同耕,(彻底)形成官民彼此一致的情义格局。但可肯定的是,稼轩他能把农民的真实生活写入词内,其次是他心目中、确乎有那种对农民纯朴的友好与平等概念,也就是在他心里,已把农村的自然平和的境遇、同官府衙门的肃穆严峻、默默地对立了起来,捋揄出他喜爱农村的和平宁静,也正是因为看清并愤怨官场的喧闹嘈杂;他喜爱农民的率真朴素,正是因为憎恶官场的沆瀣一气,明争暗斗!另外读这首词,因词的内容质朴与新颖,语言与风格的流畅、又清晰爽利,读之总感觉深受裨益,酣畅淋漓之余,俄顷“心有灵犀一点通”!…?…?…?…?…?…?…?…〈谢谢〉!
在低小的茅草房里,坐着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可能刚喝了酒,他们用家乡的方言聊天说话,看起来很愉快。在房子外,他们的三个儿子也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大儿子在河的东边豆地除草,勤奋的劳动着。二儿子坐在大树下仔细的编织鸡笼,最顽皮的小儿子则趴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玩儿。
整首词把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家五口虽然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清平乐村居》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全文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里讲讲作者 ,辛弃疾,别号稼轩,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生活的年代故土沦丧,国扎南移,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能文能武,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百万军中擒杀叛徒张安国,全身而退。回归南宋后锐意北伐,但时局无奈,常年坐冷板凳。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这首词就是辛弃疾闲居上饶地区带湖期间所作。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要说什么爱国情怀,通过这首诗能够看出心中还是想收复故土,安得天下百姓尽欢颜的感觉。诗人在远离抗金前线,这里人民还算安居乐业,但想到沦陷区的百姓,这样一对比,也许词人心中会生出无奈之感,要是四海之内百姓全都安居乐业,那该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