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首词要了南唐后主的性命。太平兴国三年戊寅七月,成了亡国之君被囚禁的南唐后主李煜,想到国之亡,想到和自己一同被掳至宋朝京师的爱妾小周后被宋太宗赵光义看中,整整强暴了一月有余(后来宫廷画师画了《熙陵幸小周后图》),回到他身边哭哭啼啼的情景,他深深陷入绝望中,留下了抒发自己悲愤绝望情感的千古绝唱《虞美人》。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有:
沙漠、古道、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典故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 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 李清照《声声慢》)
2.冰雪、松、菊、梅、竹
这类典故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例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 张孝祥《念奴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菊花》)
3.春日、清风、花草等
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例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4.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 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 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5.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6.黄昏、夕照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