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感觉唐朝以前也有许多优秀诗人,为何说唐朝诗歌最盛?

2022年04月27日 21:38:532编辑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任何文化都有会经过原始积累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这四个周期,所有文化都不例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上都是每个朝代对应文化的成熟期。但是,想要达到成熟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环境的支持,就像没有互联网,就没有现在成熟的阿里一样。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一共有21个皇帝,享国289年。唐朝诗歌盛行的原因,十二十页认为有两个:

1、文化繁荣大环境的驱使

2、当时的激励政策

经济繁荣是诗歌繁荣的基础,诗歌是经济繁荣的见证。1、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以前,文学主要由《诗经》、《楚辞》和《汉赋》组成。但是经过创新,骈文在汗末出现了,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开来,终于有一门学科不再依附于经学。骈文是一种用字对句,两两相对的文体,讲究对仗的工整,声律的铿锵,最后定格在南梁,把文章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唐代公文也是骈文,即四六体。

至唐代,以诗为代表的各种文体形式相继出现,只是其它文体都不如诗出现早、成就大,这就是以“唐传奇”代表的文言小说和词赋。人们常说“唐诗宋词”,但实际上“词”这种文体在唐晚期就已出现。

2、经济繁荣,思想宽容

①经济繁荣:唐代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现象,达到鼎盛时期,向其进贡的国家多达300多个。唐代吸收了各国的交流与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的特征,诗、书、画、乐等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名家,如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思想宽容:俗话说“为尊者讳”,其他朝代的许多文人,往往不敢妄论当朝君主。后来,明清两代大兴“文字狱”,直接导致中国文学进入一种混乱的状态。但唐代文人对此并不在意,白居易甚至在《长恨歌》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进行幻想。唐人在文化上对儒学、佛教、道学均持推崇态度,这对人们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促进文风流派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经济基础觉定文化基础,不仅是文化,唐朝的水利事业、耕作技术、丝织业都是非常发达。除了物质,就是精神,所以在精神文化方面,唐朝也格外繁荣,其中就包含诗歌,但诗歌是在武则天之后才空前繁荣起来。

武则天之后,唐诗空前繁荣,原因就是当时的政策激励1、武则天时期科举加试杂文

清初,彭定求和其他十多位学者编撰的《全唐诗》中,收录了唐代2300多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而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体裁众多。仅从诗人及其创作的诗作数量来看,就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可谓空前繁荣。

在武则天称帝后,对科举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增加了“武举”科目,使殿试制度化,同时又增加了科举内容中的文选。如果说杂文与经文有关,则天女帝以前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经学,严格来说与文学关系不大,而杂文所指的诗赋,正是唐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在科举中增加了诗文内容后,天下学子对诗文的创作热情迅速高涨,毕竟,文学已成为他们升迁的资本。从此以后,文学与经学一同成为读书人的必修课,天下出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现象,文学从此时起变得异常重要。实际上,细数唐朝的著名诗人,大多数都是在武则天称帝后才出现的,在这之前能很快被人们想起的只有初唐四杰。

2、“行卷”和“温卷”风气盛行

至唐太宗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科举改革,使科举制度更加稳定。但出于对门阀家族的折衷让步,唐代科举制度并没有糊名制。模糊性的名字意味着考官将看到考生的名字,这当然有利于门阀子弟的升迁,缓解了门阀世家等原有选官制度(荫制、九品中正制)中既得利益者的抵触情绪。然而,也正因为不实行糊名制,考生的名声对考官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使考官早在科举之前就知道自己的身份,唐朝的考官们通过“行卷”和“温卷”的方式,想要在考官面前混熟。「行卷」与「温卷」指的是青年学生与其他士人,特别是已到了朝堂的达官贵人,以游历四海的方式交往。她们惯用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好作品编成书,送到官府里,让人家看,让人赏识,这就是《行卷》。而「温卷」,则是在科举之前,为防止考官忘了自己,把同一本诗集重新寄出。从此以后,诗学焉能不繁荣?

【十二十页结语】

无权利束缚、无顾虑的社会环境,自由发挥、无拘无束的文坛风气,必将更好地释放唐朝文学的活力。

总之,以唐诗为代表的唐代文学之所以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国泰民安,国运兴旺;文人墨客直言不讳的人生观;科举制诗内容的现实价值;学生远游增长的阅历;天朝人自强不息的气魄等等。诗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到了繁荣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