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酒文化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来临前,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而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这便是诗酒相融成一家。唐诗中写酒的诗作繁多,从它对酒和酒器的称谓便可探知一二。诗歌中酒的别称是丰富多样的,且区分细致。清酒叫“醥”,浊酒为“醪”,苦酒作“圣”,红酒作“醍”,白酒当“醙”;未过滤的酒可称绿蚁、浮蚁、椒浆、烧酒、腊酒、壶浆、酒醅和醽醁等。而根据酿造材料不同,也有不同的酒名,葡萄酒、菊花酒、黄花酒、桂酒、竹叶春和梨花春等等,不胜枚举。与酒相配的酒器也是纷繁多样,盛酒之器有缸、瓮、尊、罍、瓶、缶与壶等,饮酒器具有杯、盅、壶、卮、盏、钟、觞和碗等。此外,唐诗中不仅酒与酒器名称多样,其饮酒场合也十分丰富。有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有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作为其挚友,为临行客设饯行宴。此间共同回味两人之间的美好友谊,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都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有犒飨将士,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有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唐朝诗人们或感慨人生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生命旅程的坎坷艰难,或发泄放荡不羁的情怀,所有的感情最后都付诸于杯酒之中,以酒抒情,托物言志,咏成许多千古诗酒作。“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见一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少侠之气颇具感染力。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促就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酒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有的说就是神仙造的。天上有个神仙,叫酒星,是他酿造了酒,传到世间,丰富人们的生活。宋代有本书叫《酒谱》,记载说:“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存矣。”《晋书》中也有关于酒星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五星守酒旗,天下大哺。”不管天上酒星是不是存在,不妨碍人们茶余酒后津津乐道。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中就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著名诗句。东汉末年的孔融亦爱饮酒,“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曹操发布命令禁酒,他不同意,上《与曹操论酒禁书》,其中也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说法。唐代鬼才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写道“龙头泻酒邀酒星”。皮日休也有“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的诗句。文人的创造力,在于传说也好,史实也罢,都可以随手拈来。也有人认为酒是猿猴造的。明清时,有过猿猴造酒的传说。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记载道:“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娄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清代的另一种笔记小说中也说:“粤西平乐(在今广西东部)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娄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日猿酒。”看来人们在很多地方都曾发现过猿猴“造”的酒。……“击鼓传花”:击鼓传花也是大众游戏,用在酒桌上,就成了酒令。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玩法是,取一枝花为传递之物,专门设置一人击鼓,随着鼓声的节奏、速度,依次循环传递令花,鼓声停止后,花落谁手,就要被罚酒一杯。宋代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的句子。北宋胡仔《水龙吟·以李长吉美人梳头歌填》填词云:“理云裾下阶,含情不语,笑折花枝戏。”《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有:“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 ‘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 ‘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这里所说的“春喜上眉梢”就是“击鼓传梅”的雅称,利用“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梢”。“对旬”:酒筵行令,常见联对的形式。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如宋时苏洵家宴行酒令,限以“冷香”二字联对,此令要求上下联句尾分别是“冷香”二字。唐代传奇故事也有关于对句的动人故事。据《申屠澄》记载: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后两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流觞”:流觞亦称为“流杯”“传杯”等。古代三月三日是上巳节,东晋永和九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当时的名士文人。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他们取一片荷叶,把酒杯放在荷叶上,从上游顺流而下,杯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即兴赋诗饮酒。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从此曲水流觞成为酒令。唐代杜牧《和严恽秀才落花》:“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说的就是流觞。流觞是古今最风雅的酒令之一。古代酒令还有很多,有些在诗词中多有表现,有些表现得少,但被记录在其他形式的文字中。无论哪种酒令,都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酒令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提高了宴饮的文化品位。通过诗词,我们可以领略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诗歌的长河中,才美酒飘香,醇厚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