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分法,有四分法。五分法者,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也;四分法者,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也。《沧浪诗话》五分者,《唐诗品汇》四分者也。目下四分法是广为接受的分法。其特点大略如下:初唐――南北诗风合流,律诗基本成型。理论上亦出现了重风骨之声音。盛唐――声律风骨兼备矣。中唐――风骨顿衰,崇尚疏旷澹然之美。晚唐――自我中心的感慨为主,形式精美,渐趋柔靡。上说空疏,可参看罗宗强先生《唐诗小史》。
晚唐诗与唐宋词有哪些共同特点?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5、意境。具象与意想的完美结合。晚唐诗的风格特点:浓厚的感伤气氛,流行追随前人诗风的小家数,各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体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
中晚唐诗歌中注重视觉印象的特点
答:中晚唐诗歌,从韩孟诗派开始,就已经出现这个“视觉问题”了。韩孟诗派的诗歌里,尤其是他们所倡导的那种怪奇之风,不借助于人的感官,尤其是视觉,是达不到那种理想的效果的。如韩愈“昼蝇食案繁,宵蚋肌血渥”(《纳凉联句》)这首诗,他用苍蝇在餐桌上繁殖、蚊子被打得弄了皮肤满是鲜血,这样的一种恶心的场面来写恶劣的生存环境,如果没有看过苍蝇繁殖、文字叮人的人,就没有这样‘恶心’的体会。再如他的“灵麻撮狗虱”(《城南联句》)一句,也写的是这种令人作呕的场面。我们再来看孟郊得诗歌,《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升。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这本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因为终南山的高,所以太阳和月亮在升起的时候,从下面看去,日月就像在山上生出来的一样,我们有视力的人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这样的一种画面,但是如果是出于黑暗中的人,他就无论如何无法想出。因此看似平常的画面,实际上经过千思熟虑的,成千上万的细致观察的。是离开人的视觉感官就不行的。韩孟诗派的其他人在创作中也有类似风格,不再赘述。关于中晚唐以后,诗歌中“视觉问题”备受重视的原因,很是值得费心思。我个人认为,可能与诗歌中现实主义因素的加强有关系。安史之乱不仅结束了历史上一个辉煌兴盛的时代,也结束了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的种种幻想和期望,人们转而向内心遁迹或者更多关注于现实社会里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当诗人们不自觉地把看到的东西写进诗里的时候,就有意无意间加强了诗歌的视觉功能。此外,人的理性意识慢慢在加强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浪漫常与感性相伴,理性伴随着现实出现,这应当是一个可证的规律。战乱结束了人们的幻想的同时,也迎来了人类走向更加理性时代的开始。理性使诗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些敏感的问题,关注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领域,这些透过他们的眼睛传达到大脑,又有大脑传递给握笔的手,诗歌中就有了“视觉问题”。
我觉得是以朦胧写意为主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不仅出现了以韩愈为首的奇崛险怪的诗派,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而且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独树一帜的名家。